中国皮影艺术,据史书记载,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而“皮影戏”则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因灯影而起,所以也被称为“影子戏”、“灯影戏”。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皮影的制作极为复杂,从选皮到成型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八道工序,分别为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等,每一步工序都需要匠人们不能有丝毫的误差。
我国幅员辽阔,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也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
陕西省华县皮影被称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祖”,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
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现有汪海燕接受父亲的真传,“女承父业”学习华县皮影雕刻绝技。要说汪海燕老师还得从她的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说起。
1961年冬天,年仅11岁的汪天稳通过姨夫介绍,来到西安向李占文拜师学艺。从“推皮走刀”的雕刻技法,到制皮、设计稿、画稿、雕刻、染色等24道皮影雕刻工序,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汪天稳手中日复一日地流淌了近50年之后,又传到了他的女儿汪海燕手中。
最开始就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手上基本功,比如:胳膊上吊砖块和推牛皮。这一系列的训练与学习都是为了汪家最引以为傲的雕刻技法“推皮走刀”。“其实这门技法的奥义就是练习手劲,刻刀扎稳不动,用手去推皮子”,她说:“光是练这推皮子的功力就需要三年之久,没有扎实的基本就无法继续研学后面的雕刻。”这就这样汪海燕从年少懵懂的小姑娘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磨炼,如今已经成为了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皮影技艺越来越冷淡。带着要复兴“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使命感,汪海燕全身心地致力于这项古老技艺。
2003年春天,汪海燕独立创办了以皮影制作和教学为主的工作室。也是在这一年,一个大的机遇降临到她身上。因为喜欢她的作品,一个外贸企业定制了一批以圣诞礼物为元素的皮影。从此皮影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2010年,汪海燕成立了陕西汪氏皮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将自己的工作室正式命名为“汪海燕皮影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八年以来,致力于皮影文化的创新研究、开发、宣传与合作。
2016年,与腾讯动漫合作,直播动漫《狐妖小红娘》与网游《剑侠情缘》皮影人物制作,第一次实现了动漫流行元素与传统皮影戏的结合。
2017年春节,与韩国化妆品品牌Innisfree联名合作新年祝福狂礼盒包装。
2018年汪海燕更是进一步将中国皮影工艺推向国际艺术舞台,英国奢侈品牌Burberry、瑞士著名钟表品牌百达翡丽、FENDI等国际知名品牌都纷纷进行合作,其合作成果也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她的刻刀下,刻的不仅仅是精美的皮影艺术,更是中国匠心的传承。
“一首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不仅演的是幕布中的故事,更是幕布外的中国民间文化。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