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木偶戏吗?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
更是戏剧艺术的瑰宝。
台布一支,音乐响起
老师傅躲在台下熟练地操纵
台上的木偶便立刻“活”了起来
它们张嘴说话,能跑能跳
变成戏剧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旧时候的表演师傅大都身怀绝技
不仅会操控木偶,还会制作木偶。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化
木偶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现在除了台湾和福建
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木偶戏表演了
传统木偶制作工艺更是岌岌可危。
幸好,仍有人不忘初心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
坚守着那一份传统的韵味…
木偶制作大师傅明筑
他没有很多故事,但有很多坚持。
傅明筑
自高中毕业进入剧团学习
到成为现在业内闻名的大师
傅明筑已与木偶雕刻相伴了三十几个春秋。
在他的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偶
无论是粗胚,还是成品
皆眉目传神,栩栩如生
充斥着满满的传统韵味。
傅明筑制作的木偶
一眼分明的角色
入木三分的形象
华美考究的服饰
傅明筑一笔一刻
将中华民族的古典韵味灌注其中。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
光是雕刻一个小小的木偶头
都绝非易事。
我国的传统木偶主要分为四大类:
枕头木偶、提线木偶、铁肢木偶、布袋木偶
其中,光提线木偶的头像就有72种
而布袋木偶更是高达上百种
每一个形象,雕刻师都得牢记于心
并且,这仅仅只是第一步。
起手雕刻,才是最关键的阶段
因为木偶头无法修复
所以雕刻师必须步步谨慎
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
否则便功亏一篑,得全部重新来过。
我国的传统戏剧人物形象重写意
强调通过化妆造型表明人物性格
因此雕刻师须得在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基础上
进行一定的夸张处理
多一分过火,少一分则无神。
同时木偶大小有限,观众距舞台也有一定距离
因此傅明筑将线条的粗细精确到微毫米来计算
并将木偶脸部标示特别体现出来
再经过上万刀的雕刻
才能做出来一只“神到”、“意到”的木偶头。
有了神形兼备的外表后
还得给木偶头做上灵活的机关
这样它们才能真正从表演师傅的手中“活”过来。
比如,要想让木偶的眼睛动起来
就得先将木偶头部掏空
再将眼睛固定在特定的挖空位置;
牙齿得一点一点细心打磨
使其上下吻合,才能让木偶流畅“讲话”。
常年的雕刻工作,使傅明筑的双手遍布老茧
他手上的青筋也曾被割伤过好多次
最严重的那次血喷涌如注
把他自己都吓坏了。
同时,做木偶还是件枯燥的事
得“沉的下心”“坐的住”的人才能干
因此尽管傅明筑收过不少徒弟
但坚持下去的人寥寥无几。
可传统技艺总得有人传承
既然“别人”不愿意,那么就从家人先做起。
在傅明筑的影响下
妻子、儿女也加入了制作木偶的行列
家中的各个房间变成了制作工坊
傅明筑主负责木偶头的雕刻工作
剩下的打磨、上漆、打蜡等20多道工序
则由家人们井然有序的完成。
特别让傅明筑欣慰的是
子女们都对制作木偶颇感兴趣
女儿画木偶头的本事
更是发展到了泉州数一数二的水平。
傅明筑女儿
周围的老手艺人都已退隐江湖
年轻人对木偶戏也越来越陌生
支撑傅明筑及其家人继续坚持下去的
除了自身的热爱
还有实实在在的、能够维持家庭花销的
来自台湾的大量订单。
傅明筑制作的台湾特色“霹雳木偶”
别看大陆的网站关于傅明筑的消息少之又少
但在木偶戏被传承的较好的对岸
“傅明筑”这三个字可是黄金招牌。
1986年,泉州举行了首届国际木偶艺术节
当时学艺仅几年的傅明筑将自己的作品
寄在朋友的店铺里代售
当即被台湾的一位大师一眼相中,全部买下
自那时起,傅明筑便开始了与台湾木偶界的合作
至现在,傅家出品的木偶
已经成为了台湾许多剧团的“御用”道具
更是专业博物馆的收藏对象。
尽管台湾木偶戏文化相对较好的传承
以及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
给了傅明筑及其家人坚持的动力
但放眼全国
木偶戏文化的整体没落是不可否认的。
在市场没有正常稳定需求的情况下
选择吃饱饭
还是是饿着肚子传承文化?
可能是每一个仍在坚持的人都纠结的问题。
傅明筑之子傅晓艺说:
“我们必须得拧成一条绳
才不会失去我们的文化遗产。”
但若出力的只有工匠
这根绳子拧的再紧,也终将松散。
在保护传统文化及工艺的道路上
仍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
可以不对不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付出
但千万别让那些
在老师傅的手里“活”过来的“木偶”们
彻底死在后来者的漠不关心上。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