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早于春秋时期便有文字记载,又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法的流行迎来兴盛。这种萌芽于祭祀之礼的产物,到今天依然是人们与宗教之间的重要媒介。
然而香文化发展至今,早已发展出多种类型,各自有不同的功效与用途。除了有用来悟道礼佛的香,还有使人宁心静神的香。
下雨天,点一柱檀香,室内香烟袅袅,室外烟雨朦胧,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场景,却是制香师赵秋实的日常。
一头利索短发,爱穿唐装的赵秋实,自小便与奶奶学习祖传制香技艺,如今已是国家级的香道师,以及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易蛰香蒸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所谓“易蛰”,“易”即是“平衡,通达”,“蛰”即为“扶阳、蓄势”。取良草益物,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利用独创的发酵窖制工艺,平衡草药各自的秉性,使香气宜人,留香更为持久,这便是由赵家的“易蛰香蒸技艺”。
赵秋实的曾祖父本是古董行商人,他所开的商行除了售卖古董,也售卖香料及香具。当西安的原店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战机炸毁后,曾祖父又于咸阳重新开了一家主营香料香具的店铺,可惜的是这家店又于解放后被迫关门,且香具尽数毁于“破四旧”行动中,只有制作香囊用的发酵酵母得以保存了下来。赵秋实的奶奶便是靠着这些酵母,在家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香囊,以维持家人生计的。
跟着奶奶跑药铺、晒中药、磨药粉、招呼客人…赵秋实自小耳濡目染制香工艺,并为香道文化所着迷。幼年的他最感神奇的是,为什么那些本来并不好闻的药材到了奶奶的手中,竟然能够变成令人心旷神怡的味道,且留香悠长。及至后来自己亲自制香,他才真正习得其中关窍。
秦岭终南山,素有“仙都”之美称。山上植物丰茂,品类繁多,赵秋实制香的草药,多取自此处。但山上1300多种草药中,能够为赵秋实所用的,不过300余味。
赵秋实遵循祖传香味配置方法:每一种香,只能以一味名贵药材为主料,再根据这味药材的特点配置其余辅料。将它们晒干、研磨,以一定的比例调制,主香为引,辅香点缀,这是把气味冲乱的草药变成香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制香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大多数草药皆是一年生,香气挥发速度极快,以普通工艺制成的香,留香时间至多只有20天,但赵秋实制的香,留香最长可达90天,秘诀便是前文所提到的“酵母”。
在磨成粉的中草药中加入上次制作保留的酵母,让磨成粉的中草药有了醇化与发酵的过程,使草药的味道被中和,香气也更为丰富独特。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赵秋实得严格的控制温度,否则香料极易霉变或腐蚀,功亏一篑。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再将香料封入瓦甑中水浴加热,数小时后多数有效微生物便失去了活性,待瓦甑热量散尽时,用黄泥将其包裹密封,三个月方才成型。
赵秋实一直谨记赵家祖训:“做好人,制好香,制良心香。”因此从采草药,到制成香,整个过程均是纯天然,纯手工。这种由祖上发明的酵头蒸熏法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制香人需要花费十分的专注与耐心,才能制作出一支香气独特醇厚、“香往上走,香线不断”的好香。
他说:“在古时,香一为计时、二为祭祀,但现代人最不熟悉的第三个用途——净化空气、调养身心、美化心灵才是古人最爱用香的原因。”
染香礼佛传承千年,品香论道今却难见。与三五好友相聚,燃一支好香,呼吸之间,至宁静致远之境,这才是古人所崇尚的“香道”。也因此,赵秋实希望自己可以做那个让人们“懂得香,会用香,用得起香”的人,推动香文化的发展,让大众对“香”的认知,不止步于宗教祭祀用品之上。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若觉浮躁,不如焚支香罢。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