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读设计>金工 | 铁器 | 铜器 | 银饰

发家捷径!一套银饰嫁衣价值几十万,娶个苗族姑娘就赚大了

发表于:

0

11205

标签: 苗族 银饰 少数民族 传统习俗 苗银锻制技艺 非遗 纯手工制作

一套苗族银饰嫁衣可达30斤重,按照现在的市值估价,一套嫁衣就得十几万,加上堪比高定的纯手工制作,精美非凡,价值几十万妥妥的,难怪有人戏称“娶个苗族姑娘就赚大了”!   

苗银在苗族地区至高无上的地位,苗人爱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苗族人坚信成为货币流通的银饰是能和神明交流的物品,头戴银冠,颈挂银圈,胸前铺满银饰,能够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福泽不断。

在苗家人看来,“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每逢佳节盛会,随处可见着银饰盛装的苗家女,银饰的铃铛作响伴随着芦笙舞的美妙,共同述说着苗家人的千古传奇。

                                       

苗银锻制工艺,匠心独具
苗族银饰精美绝伦,很多都已经成为世界顶级的艺术收藏品,而每一件精美的苗族银饰,都承载着苗族银匠们的心血和繁复的苗银锻制工艺,早在2006年,贵州省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就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78.jpg

苗银传人麻茂庭 湘西苗银世家麻氏家族最后的传人.jpg

麻茂庭 湘西苗银世家麻氏家族最后的传人

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炼、锤制、拉丝、设计、制作、錾刻、焊接等近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最难的就是錾刻和焊接,“錾刻的掌握全凭手感,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焊接时火候过大会造成局部熔化导致前期的制作功亏一篑,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容易被破坏。”这段话是由麻茂庭亲口所述,他是麻氏家族苗银锻制的第五代传人,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一个苗族银匠,麻茂庭每天的生活内容只有四个字“锻制苗银”,早上十点就开始苗银锻制,然后不间断工作到深夜。首先要做的是熔银,在熔炉中生起炭火,拉风箱呼呼作响的同时,青色火焰熊熊燃起,把银饰的边角料倒入一个小铁杯中,放在炭火上熔炼,这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等待过程,但是任何一件精美的银饰都是这般浴火重生而来,没有例外。

14.jpg

接着是吹烧,融化后的银水被倒入磨具中,冷却后的形态依据模具而定。点一盏油灯,用一根细小却可通气流的铁管,一头用嘴衔住,一头放入油灯的火焰中,将冷却好的银用钳子夹于铁管前方,深吸一口气后,对着铁管吹,让气流从细铁管中喷出,通过油灯火焰后,豆大的火焰变成了一条火舌,覆盖住了整个成型的银器。就这样,麻茂庭用他呼吸之间产生的火舌炙烤着银器,吹烧需要上百息,过程持续四五分钟。

直到银器变红后,需要在银器最滚烫的时候粘上装饰,有时候是一朵朵细小的银花,有时候是一根根如发丝的银线,这一工序极其考验功夫。然后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吹烧、擦洗、抛光等一系列环节后,才能完成一枚枚小戒指或者一个小金锁。

苗族银饰的锻制工艺整体流程复杂,锻制期间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就有八大类,约摸八十余件,但是每个银匠都有自成一派的锻制手法,其所擅长的锻制工序和惯用的工具也不同,有的精于雕刻,有的精于拉丝,所以每一件银饰都独具特色。


美丽秀雅苗族,土豪苗银风俗
除了是辟邪通灵之物,苗族人也将银饰视为财富的象征,女性佩戴的银饰是否够多、够大、够重,都代表着其家境是否够富裕、够殷实,这点和苗族其他以精细、秀雅为特点的民俗风情正好相反,颇有几分土豪风范儿。

以多为美,苗银佩戴愁少不愁多,耳环挂上三四只,垂至肩膀;项圈戴上三四件,几乎看不到脖颈;腰上和胸上的银饰是有多少就挂多少,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追求的便是一种繁复之美。用戴银饰的方式炫耀自己的家底厚实,也是苗族人的一种传统。

24.jpg

以大为美,这点从苗族的大银角便可一目了然,大银角几乎是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在每一场盛会上,大家关注的点不是苗家女水灵灵的脸蛋,而是矗立交错、华丽精美的大银角,彰显家境的同时也展现了苗家姑娘大气的一面。

以重为美这个特点就更加显而易见了,苗家女一套最基本的银饰是七、八斤重,最重的几十斤也有,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在贵州施东苗族姑娘自幼穿耳后,为了确保以后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银耳环,会不断的用更粗的圆棍来撑大耳孔。圆轮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由于过重的缘故,耳垂会被过分拉豁(画面请自行脑补~),但这,也是苗族人心中的一种美。


三岁攒银饰,嫁妆超十万
苗族以女为尊的传统从服饰上就能看出来,苗家女的服饰讲究华丽隆重,适合养尊处优,而男子服饰则偏自然淳朴,干练利落,方便外出干活。

在苗族,银饰是女孩子嫁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定制一套完整的苗银嫁妆大约需要十几斤或是二十斤的苗银,需要十几万块钱的花销,但即便是这样,待嫁苗家女的银饰头帽、手镯、项圈、脚钏一样都不会少。

很多苗族女孩子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开始为她们攒银饰了,每年添置一点,等长至待嫁年龄时,女孩便拥有了一套完整的银饰。家里要是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继承母亲的银饰嫁妆(传女不传男~),另一个再重新置办一套。出嫁那天,苗家女孩身上佩戴的银饰越多,父母就觉得越幸福。

1540782840809204.jpg

说白了,无论是出嫁时,还是出席盛会,苗家女若是没有一套像样的银饰戴出门,在人前就会抬不起头,在很多节日活动上,没有什么银饰的苗家女只会速速跳完几支舞便速速离去,就是因为怕人笑话。


苗风逐渐汉化,非遗扶持及时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苗族人定亲,一定需要头饰、披肩等银饰坐镇,即使家里再寒碜也要先送半套出去,另一半则在苗家女过门时付清,可是后来,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让很多苗族人开始汉化,很多有关苗族银饰的风俗传统也丢了,比如说人们在进行婚姻嫁娶的时候不愿再收银饰,而是直接要钱。

1540783471236022.jpg

相应的,少了对银饰的需求,银匠们便少了生意,最后连维持生计也变得很困难,就像麻茂庭,有五个兄弟,四个改行,十五个徒弟,十四个另寻出路,就连他自己也是靠着一年寥寥可数的几单生意苦苦撑着,直到非遗评选后,名气大了,他的生意才又慢慢好了起来。

马贵兵 家族第三代银饰制作传承人

王国春 第六代苗族银饰手工艺制作传承人

在苗族地区,像麻茂庭这样默默坚守的银匠还有很多,即使看到苗族银饰繁荣不再,也不曾有过放弃继续当银匠的念头,但无疑都被生活一次次逼入了低谷,而如今,非遗政策终于让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能“通灵”,值“天价”,这就是苗族银饰;有非遗“撑腰”,有银匠“护航”,这就是苗族银饰!苗族银饰向全世界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银饰世界,展示出了苗家人丰富的、极具文化内涵的精神世界。


图片来源:乐途旅游,新华网,南财专访,静观视角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

文章由

夏天 编辑

查看他更多的文章

推荐课堂

您可能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