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倾心之作,这部作品,问世于1936年的炎炎夏季,仅仅三周就买出了178000册,到1936年的岁末就已经销售了大约一百万册,在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成绩。
*玛格丽特·米切尔
就在出版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正值二战期间,《飘》进入了图书市场的各个角落,在战争阴云密布整个欧洲,《飘》在德国纳粹占领区禁止销售,但人们争相阅读的热切期望促成了《飘》在图书黑市上的流传,更夸张的是,每本价格被炒为60美元一本。
1937年,玛格丽特·米切尔因本书获得普利策奖。截至1938年春,《飘》已经成为人们争相阅读、讨论人生、感慨世事的主题,该书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认可。70年代末期,小说被翻译成27种文字,畅销全球。
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事繁忙的情况下也阅读了《飘》,他意味深长地评价到:“没有一本书需要写的这么长”。
《飘》的出版与轰动,引发了好莱坞的改编热浪,制片商争相购买版权,编导演个个欲展身手。继而,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乱世佳人》于1939年被搬上荧幕,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更成为了影史的一大经典。
在美国图书发行的历史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一部新人的处女作能够在出版前形成如此发行盛况是罕见的。
这部书中非常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证明了玛格丽特·米切尔不仅独具慧眼,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也许更是因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女士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爱情,才能如此真实地创作出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故事作品。
*《乱世佳人》剧照
2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
然而,她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
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游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他们对于玛格丽特非常喜爱,教会她驾驭马的技术,这让玛格丽特更趋向于一个男孩子,这也正像她笔下的郝思嘉。
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年少的玛格丽特聪慧、活泼、真挚,结识了温情英俊的年轻军官——克里福特·亨利少尉,他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让她深深陷入爱河,并私订婚约,而不幸的战争夺去了她的少尉。这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飘》中卫希礼的原型便是她年少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
经历了爱人的逝世,母亲梅贝莉的去世更给她的生活投下巨大阴影,母亲一直是父亲生活的动力和勇气,母亲的逝世让父亲一蹶不振。当时正值一战的残酷风波中,她一个弱小的南方姑娘,靠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经营家族的重担。
也许是年少过早的成熟懂事,压制了感性的成长,她的内心存留着巨大的反叛气质,继而在成长时期的放纵、热情、新潮又让她销魂于一位狂放不羁、红头发的橄榄球选手——厄普肖。她凭着一时冲动与一个冷酷无情、酗酒成性的恶棍结婚,这段婚姻自然不久便以失败告终,由此,这桩纠缠不休、痛苦屈辱的婚姻走入了她不朽的作品。
*《乱世佳人》剧照
3
感情生活的不幸虽让她痛苦,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青涩女孩也必然是在事业与感情的颠簸起落中出落成坚强魅力的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终于遇到了一位极富责任心、极富眼识和才华的另一半,约翰·马什,一位亚特兰大动力公司的广告人。不得不说,在玛格丽特余生,马什是她的“伯乐”更是“灵魂伴侣”。
约翰·马什力使玛格丽特·米切尔相信自己具有作一名出色记者所必须的教育程度和才赋,在约翰·马什的激励下,玛格丽特·米切尔鼓足勇气搜罗起自己在史密斯学院的作文,径直走进了《亚特兰大通讯》的编辑部,并以一篇约三千字的人物报道赢得了编辑部的重视,这篇人物报道未经只字改动,全文刊登于《亚特兰大通讯》,文章整整占据了一页版面。
从1922年进入《亚特兰大通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米切尔就以其“一种对于故事的不寻常本能和追寻特殊细节的眼光”成为《亚特兰大通讯》的首席记者。
玛格丽特·米切尔和约翰·马什是在192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完婚的,他们过着幸福、俭朴、勤奋的日子。这期间玛格丽特·米切尔写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特写及其它文章,她已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女报人。”
但她幸福平稳的生活没过多久,厄运再次降临,大约是在1926年底的某一天,玛格丽特·米切尔驾车外出,天下着雨,她开车驶出公路,撞在道旁的树干上,造成脚部的严重扭伤。恰巧这次车祸扭伤与她年轻时两次骑马摔伤的是同一条腿,新伤旧伤积于一起困扰着她,疼痛终日不减,致使她无法坐在打字机前,无奈只好辞去了《亚特兰大通讯》专栏作者一职。
随着玛格丽特的辞职,家庭生活的重担以及日趋下降的身体状况困扰着马什,但为了能让妻子振作起来,他每天为她借各类文学图书,为她念书,用小说、诗歌……来填满妻子的寂寞。而病魔的困扰让玛格丽特情绪消沉,意志低落,她坠笔后的日子过得极为痛苦。
为了扭转这种沉闷的局面,约翰·马什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方式,改变了家庭的气氛,改变了妻子的一生。往日约翰·马什下班回家总是路过图书馆,为妻子借一大摞图书,可就在玛格丽特·米切尔刚能倚托拐杖挪动的那一天(1927年初),约翰·马什回家怀中抱的不是图书,却是一大摞空白的浅黄色稿纸,他将稿纸轻轻地放在妻子面前,很认真地对她说:“图书馆里已没有你会喜欢的书了,在我看来,如果你还想再有什么东西可阅读的话,好像必须自己写一本书给自己看。”
约翰·马什的执著和鼓励感染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她决心写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天她就为小说拟好了初略的故事大纲和人物关系,至此,“玛格丽特·米切尔也许还不知道,随着她手中笔的落下,她已无可逆转地改变了她一生的道路。”
从玛格丽特1927年提笔到1937年《飘》问世,历时10年的时间里,马什每天几乎总在做同样的两件事:白天,他是亚特兰大动力公司广告部的经理;晚上,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书稿编辑。而马什却对自己的辛苦付出只字不提,对妻子的天赋和成功深信不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愿舍弃一切去拥抱这种天赋。”
漫漫十年当中,约翰·马什几尽舍弃了作为一个男人在事业、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他将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倾注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当中,并以此为己任、为乐趣。约翰·马什的匠心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灼热的现实场景勾起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对于战争的残酷的联想,而童年时那些老士兵对她所讲的故事,使小说创作更深入,更细腻。
3
《飘》出版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纷纷来临。
《纽约世界电讯》的图书专栏里写道:“即将出版的内战小说《飘》将毫无疑问会从它问世起便统帅畅销书排行榜。”
《纽约邮报》写道:“……惊人的小说杰作,它太坚实太重要,以至不能不进入美国文学的永恒躯体内……在所有关于内战及其后岁月的小说里,它是远远走在前头的最优秀的一部。”
《出版商周刊》宣称:“《飘》很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美国小说。”
面对夸夸其谈的赞美之词,玛格丽特一直维持谦逊低调,她自己最为满意的评价是《出版商周刊》那篇长达三页、略显冗长的广告文字,里面写道:“书中的人物是佩吉小姐(玛格丽特的小名)一直与之生活在一起的人,书中的空气也与她自出生以来便一直呼吸着的一模一样。” 她喜欢这种稳重平实的中肯评价。
正如行业内很有趣的故事,便能看出玛格丽特女士谦逊的珍贵品质:某一年的世界文学座谈会上,一位意气风发的男作家正侃侃而谈,而他的隔壁静静地坐着一位貌不惊人的女士。
男作家问这位女士:“你也是作家吗?”
女士回答说:“勉强算是吧。”
“你写过什么?”男作家继续问道。
女士腼腆地回答:“我只写了小说而已,没写其它。”
男作家有点自傲地说:“我也写小说,写了几十本呢,而且反响都不错。你写了几本?”
女士微笑地说:“你真厉害,我差远了,只写了一本而已。”
“只有一本啊?有书名吗?”男作家越发得意了。
女士平静地说:“我那部小说取名《飘》。”
男作家灰溜溜地走了。
《飘》出版后,图书出版商和电影广告界把这部作品招贴遍布美国,而市场上充满了以玛格丽特·米切尔及书中主人公命名的各式产品,严重地侵害了她的版权,在之后的岁月里玛格丽特·米切尔和她的丈夫约翰·马什被深深地陷入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护版权的泥浊之中。
而玛格丽特跌宕起伏的一生终于在1949年8月16日落下帷幕,她在车祸中罹难,短短49年的人生总结为一本书,而她的挚爱约翰·马什用尽自己全部智慧和精力服务于妻子的作品。
一部《飘》,一个人真实的人生,两个人倾心的付出。无论功名成就,皆为往事,就如书名一般<Gone with the wind >,故事将随风飘逝,留下的是真实的社会写照,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