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君专访系列 /
ROUND1
|| 艺术收藏是有钱人的特权?
你考虑过,去收藏一件艺术作品吗?达芬奇的无价手稿,拍卖纪录打破1.1亿美元的莫奈 |《干草堆》,价值474万英镑的古埃及法老雕像...让它们专属于你——好了,打住。别做梦了...
|| 文末有粉丝福利 ||
每逢提到艺术收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跟我没关系。即便是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收藏?从古至今似乎都是给有钱人玩的。
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是由英国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收集出来的。乍一听仿佛很接地气,可谁知这位医生同时也是爵士,他的病人中就包括安妮女王和乔治一世,二世。
△ 汉斯·斯隆 △
而这一次,我们试图打破这层普通人不能做收藏的偏见。本期,自然君采访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硕士——电子插画新锐艺术家 张海浪 。她曾与美国国宝化妆品牌“奥伦纳素”,媒体巨头“VICE”,著名摇滚乐队“痛仰乐队”等进行跨界合作。
△ 痛仰乐队专辑封面 △
■ 2015年,张海浪在英国南安普顿成立UnsLes独立艺术品牌,致力于电子艺术的推广。
“艺术是平等的,但现在市面上对艺术品收藏的门槛普遍比较高。所以我十分希望能以电子艺术为切入点,让普通人同样拥有参与艺术收藏的机会,而不是在淘宝购买一件廉价粗糙的盗版画挂在家里。
△ 张海浪作品 △
ROUND2
|| 从人面羊身的老师
到《海人》系列
92年出生的张海浪,自小学起就一直作画。那时刨去必修的文化课,她每天要画起码8小时以上。在这一时期,她的画往往没有固定主题。有时只是偶尔课上发了会儿呆,一张长着羊身的数学老师就出来了。
△ 张海浪的画室 △
而《海人》系列 作品,则是源于她从伦敦刚刚回到上海时候的孤独感和落寞感。每幅作品中形象,都是曾经喜欢的名人,或是共同生活的挚友。无论离别相聚,在这些作品中,他们都平静地对视着欣赏者,希望能够驱逐看客内心的孤独。
《Portrait-12》
讲述的是我在英国南安普顿时的一个朋友。后来我回国后,彼此再也没有联系,而我总记得那天傍晚,天逐渐变成墨蓝色的样子。所以后来我还是用脑海中的印象将他画出来了。
——Sear Zhang
《Portrait-15》
是我的一副自画像,表现的是寻找自我的状态。正如我的名字海浪,自我一样是不断变化瞬息万变的。后来,我发现许多与自己相关的主题,我都会选择蓝色背景,或许是因为出生在大连,蓝色最能诠释“我”的样子。
——Sear Zhang
《Portrait-29》
这幅作品的实际是致敬春天的尾巴。那时夏天还没来,一切都在一丛朦朦胧胧的绿色中。人物中运用到的粉红色,是我对春日繁花似锦的印象。
——Sear Zhang
● 更多作品< < <
■ (Sear Zhang)张海浪通过画作向人群呐喊——表达对世界、宇宙、自我的感知,试图与欣赏者建立共鸣。其作品一经推出在社交媒体上反响强烈。
● 与Vice 合作 :歪思黄历系列
● 与Someset 合作
● 与Erno Laszlo 合作
ROUND3
|| 偷梦与造梦
艺术为普世而生
“插画师,是给自己和欣赏者造梦的职业。”张海浪如是说。而几乎所有艺术创作都经常有波峰波谷。比如在制作《海人》系列作品时,她每次提笔都是在5幅电子画后才会逐渐进入状态。而后来得以展出的作品,实则还不到十分之一。
而提到“造梦”,纳比画派则是张海浪人生道路上的造梦人(们)。这群1889年起始于法国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艺术团体名为“纳比”。“纳比 (Nabi)的希伯来语意思是“先知”。
纳比画派主张在理性和情感的领域里,对自然进行“重新安排”,强调创造诗意的现实,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注重审辨色调及单纯与变形法则。
△ 纳比画派 | 博纳尔作品 △
△ 纳比画派 | 维亚尔作品 △
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就读时期,张海浪被这个“梦”电到了。自此之后,她放弃了家人眼中轻松稳定的奢侈品时尚管理岗位。仿佛是“偷”到这个梦的代价,她也开始了自己的造梦征程。
张海浪:“我选择当一个艺术家是因为——虽然选择当插画师我可能会后悔。可是不去做插画师,我一定会后悔。”
△ 张海浪作品 △
时值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崛起,创作媒介已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躺在家中,查看卢浮宫蒙娜丽莎的全貌。手指轻轻一点,卢塞塔石碑的细节通通一览无余。而这一巨大便利,使得普通人有了做艺术收藏的能力。
△ 《海人》系列艺术衍生品 △
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走进我们的生活。而电子艺术及衍生品作为一种收藏足够经济,流通性极高的作品形式,同样是个人审美的体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粗制滥造的盗版将再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品味——毕竟,真正的品味总是基于对艺术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之上的。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