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很多人说想开一个咖啡馆,后来发现很多咖啡馆开一个倒一个,赚钱的咖啡馆还是星巴克、Costa这样的头部品牌。2017年,喜茶走红,门口排起长龙,最火的时候,一杯奶茶被黄牛炒到翻倍。这几年,排队两小时,只为喝上一口喜茶,似乎还是只有喜茶才能做到这样的盛况。
要是两年前说喜茶,我大概可以用3个词来形容:简约、黑白、性冷淡。
当时大部分的“喜茶”座位区设在公共区,半开放式,虽然在商场门口附近,但通常门并非是在客流量最大的入口。座位区通常都在吧台旁边,区域不规则,大部分门店都是由购物中心公共区改造而来的。
后来的喜茶经过设计师团队的改造走了一条全新的设计路线!
改造后的“喜茶”黑金店以黑色系为主,整体设计简约时尚,座位区摆上几张桌椅,低调大方。
当然除此之外,喜茶还有粉色系列店。大火的PINK版喜茶。
再加点苹果科技风,有了喜茶LAB店。
至今为止喜茶在社交媒体上仍然十分活跃,仍有一些人拿到茶后第一时间不是喝,而是拍照发朋友圈。这是其他品牌难以比拟的。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喜茶也在慢慢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比如与耐克等开展相关合作,还与贝玲妃等品牌在愚人节推出主题活动。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喜茶”原本叫皇茶,从改名之后,就彻底打造出来了一个无法被复制的模式,不难看出品牌的多维度延伸,这些年“喜茶”一直在进步。
为了能够持续不断的留住客人。喜茶玩遍了各种跨界之后,最终回归到店里又搞了一件事,这次,喜茶挑战了全新的社交方式!把19种不同尺寸的小桌子拼成一张大桌,缩短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距离,为来往的顾客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是一场全新的社交艺术实验。
从《中国咖啡行业报告》中可以了解到,那些流量高的咖啡店,都能够提供第三空间。众所周知,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是星巴克CEO的舒尔茨提出的概念,尽管咖啡行业竞争压力颇大,星巴克对此依然是坚守不放的。
喜茶也正是在往这一方向发展。从最开始时尚的装潢和宽敞的休息区,到后来推出的“白日梦计划”。显然喜茶希望能够留住顾客,而不是传统零售意义上的买完就走人。
“白日梦计划”以大胆玩转空间实验为核心,(简称“玩桌子”~~~)对坐、反坐、围坐等,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大空间内,让每个消费者每次进店都能收获不同的空间体验感。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戈夫将相遇定义为「公共场合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社会群体是由关系建构起来的,在这个结构中个体活动会牵连到整体的结构活动,另一方面整体结构也影响并制约着个体的活动。
在传统的零售行业当中,分散式的座位为人们提供了私密的交流方式。而在在喜茶,你可以自由地享受独处的时光,也可以制造诉说两个人的小秘密,还可以享受多人交流的欢乐。在“白日梦”计划下的喜茶不只是一家满足你口腹之欲的茶饮店,也不只是“网红奶茶店”,这样的喜茶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用自然的曲线串联起原本应该分散摆开的桌子,玩转空间与人的距离和关系。
整体以灰色调为主调,一眼看去简约舒适的水泥地面与墙面,整个空间都透露出隐隐约约的高级感。
不再循规蹈矩的座位,不受限的空间。白色的流水般曲线的桌面设计和地面层层叠叠隆起的“迷你丘陵”,仿佛流淌在整个空间里。让僵硬的空间瞬间提升了流动感。
看到这里你以为“喜茶”的“白日梦计划”就完了吗?实际上喜茶用了20根“灯塔”刚刚打造完“白日梦计划”海外第一家店。
坐落于福康宁山前方不远处的克拉码头,曾经是新加坡最繁华的码头,如今早已不再装卸货物,其旧仓库被保留下来,改建为休闲街区,喜茶在海外的第一家白日梦计划便选址于此。
▲透过外立面的玻璃盒子看进室内
因为克拉码头街区比较昏暗、为了营造“喜茶”神秘感,所以门店呈封闭式形态,而不是普通的半开放式,可是因为选址街区域光线昏暗,所以门店整体需要明亮的纯白色调出现在街区中。受到灯塔的启发,设计师团队在有限的空间中以阵列的形式设置了20个灯柱,这20根灯柱更多的是满足功能性需求。
▲灯柱明暗交替示意图
隐藏在木质造型顶部的灯带为室内提供柔和的光照氛围
灯塔为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灯柱也将承载相同的功能。这是“喜茶”的灵感设计来源。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喜茶”是一个只会卖奶茶的传统零售奶茶店吗?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