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刺绣,我们也许会想起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的春女怨
“闲共我焚香,伴伊刺绣”的闲适
古代女子以刺绣寄托情感
大抵就是最美好的样子了
而有一种刺绣居然精致到被称为“贵族刺绣”
纳纱绣
纳纱绣属于苏绣的一种,俗称“戳纱”,北方称“纳纱”。纳纱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公元前220年的秦六国公墓出土的绣品中,陕西咸阳秦六国宫殿遗址出土的几何纹纱绣残片得知 , 这种绣法至少已经流传了两千余年。
纳纱是指是在透明无色的纱底上用彩丝绣满纹样,四周留有纱地。用色依花样顺序进行,内深外浅或外深内浅均可。针路规律匀整,花纹凸出,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纳纱的底布称为筛绢,由蚕丝织成,强度高,不易变形。纳纱绣线一般为纯棉质地,色彩自然柔和,不易褪色。常用的有数百种颜色。
戳绣的面积有大有小。这种绣法是当之无愧的锦色。由于这种戳纱严格地按照底纱数纱,顺纱戳绣,获得十分规则的织纹效果,而且正反两面的花纹基木相同,故爱美的姑娘们为了要保持花纹正面的清洁,戳绣时常将白纸把正面封闭,而从反面戳绣,绣成后将纸撕去,则获得洁而新的效果。解放初期中央派民族访间团到黔东南去访问时,曾将这种作法称赞为“反面挑花正面看” 艺术,而且还写进了作曲家时乐蒙所作的歌曲里,用来歌颂苗族姑娘们的心灵手巧,把歌从贵州唱到北京。
纳纱和金属、木料、皮革、竹柳、草编及各种纤维织物结合,能制成多种工艺品和日用品。 归纳起来有画类、服饰类、垫类、包袋类、盒类、办公用品,还有各具特色的旅行用品类。而纳纱绣之所以可以应用到多种产品上(虽然考虑成本非常困难),还是因其复杂工艺带来的紧实的质地。
纳纱绣针法要先在纱的经纬路上取若干个眼,用绒线编成许多方格。然后在方格纱上刺绣。采用扣绕法,一个扣绕一个格眼,所以称为“一丝串”,也叫“打点”。 一幅完整的纳纱作品是由成千上万个缤纷的绣点组成的。在一平方英寸的筛绢上,通常要绣制1000至2000个绣点,无数点铺满平面形成图案。绣到最后几针时,线不抽紧,待线头回入几针后,再将线抽紧,齐根剪断。这样,既藏好线头,又不会使线头松开。运针方向一致,这是是纳纱绣的关键所在。纳纱绣工艺之精湛、繁复由此可见一斑。纳沙绣所绣的图案也会带有一种如烟似雾的缥缈感。
该视频中的刺绣并不是纳纱绣(纳纱绣的视频实在难找),想象一下如果这每一条线的长度都换成一个个点去填满,在工时上要多花多少精力。但是纳纱绣那紧实的质地,也正是这样子换来的。你知道多少其他绣法繁多的旗袍根本都没有洗过么,因为不能洗。
纳纱绣在中国古代应用
中国的纳纱艺术家,取中国传统刺绣之精华技艺,又吸收欧洲纳纱绣的特长,将中国四大名绣的技艺溶入纳纱绣之中,在“打点绣”、“直纹绣”的基础上,又采用了“乱针”、“纳棉”、“隐绣”、“染绣”、“混合线”、“变色线”等多种技法,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纳纱绣的技法库,使形象美、色彩美和针法美融为一体,体现了针与线在筛网上穿行的精美绝伦,这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材质与工艺结合之美。
在中国古代,由帝王、公卿、诸侯在祭祀、登基、朝贺等重大礼仪场合所穿戴的冕服上,就开创了“上衣作绘,下裳作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至今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供王公、后妃们穿用的纳纱绣衣服和扇袋、香囊等宫货。
清代纳纱绣
明 纳纱天鹿图卷 局部 纵二九厘米 横二四六·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纳纱天鹿图卷」,以二经绞纱为地,并用红色绒线戳成地子,鹿睛、鬃、尾等处用滚针、缠针、抢针绣制。绣线曾有数处脱落,鹿头、尾业经修补,鹿足已脱落,露出白色纱地。
纳纱绣在国外的应用
纳纱绣精湛的工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历史上都曾为宫廷显贵占用,在欧洲,维也纳宫廷中的舞会以及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都曾作为纳纱绣的主题,再配上扇贝和中国唐草纹样,构成典型的欧洲洛可可风格图案,成为其显赫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18世纪欧洲流行的纳纱绣,多以200-300极细纱目的黑色筛绢为底,中间刺绣花卉图案,并以金属包边。女士小物如饰品、口红包、发梳包上多见此类刺绣。
日本艺术家下川富士子也设计了一些列纳纱绣的日式服装和图案,纳纱绣原本是劳动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用洗净的旧布料和碎料对服装进行补强或修补的一种手工艺,但下川女士采用这种手工艺创作的现代纳绣作,是利用不同色彩的各式旧布及旧和服的布片经过,新设计布。将布片多层重叠,用彩线一针一线刺绣完成。这些作品既是装饰品 ,又是非常实用的生活用品。
从中国传统苏绣分支出来的纳纱绣,到后来纳纱绣成为国内外皇宫贵族喜爱的刺绣单品,可见纳纱绣的艺术价值之高。但是因其极为复杂的工艺和耗时巨大的巨额成本,从古代就大都只有皇室贵族才享用得起。如此“性价比低”的工艺,在当今社会更是没有太多生存空间的。刺绣工艺的故事,说来可长了。请期待后续。。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