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读设计>大师的故事

从「不被看好」到「现代建筑大师」,102岁的贝聿铭经历了什么?

发表于:

0

6537

标签: 建筑undefined逝世

2019年5月16日,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在家中去世,享年102岁。


image002.jpg


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超过50次。仅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


1979 - 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

1979 - 美国建筑学会将这一年定为「贝聿铭年」。

1981 - 获法国建筑学金奖。

1893 - 获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1986 - 获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自由奖章。

1988 - 获颁法国最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

1989 - 获日本帝赏奖。

2009 - 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然而这样一位获得如此多成就的建筑大师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从「不被看好」到「现代建筑大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102岁的贝聿铭究竟经历了什么?


“如果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没有做错,

那就是卢浮宫。”


1981年,法国推出卢浮宫重建计划,多位博物馆馆长推荐了贝聿铭。74岁的贝聿铭曾表示「要么给我做,要么我放弃,年龄大了,不想竞争。」这样的宣言让他背负了沉重的舆论压力。


image004.jpg

△ 卢浮宫扩建图纸


玻璃金字塔方案公布后,民调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该方案,评价它是「法国脸上的一道疤」、「一颗寒碜的钻石」,甚至声称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然而贝聿铭被未因此被打倒,他坚定自己的设计理念,并给出了足以说服拍板者的描述:「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卢浮宫提供自然光线;亦能反射周围的老建筑,使其相互呼应;还能与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为巴黎的中轴线锦上添花。」


项目最终的实施,得益于贝聿铭制作的1:1模型,直观展示了他设计的合理性。


image006.jpg

△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07.jpeg

△ 巴黎卢浮宫施工现场,中间手持玻璃材料的是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  身旁戴红色安全帽的是贝聿铭。


1989年3月29日,玻璃金字塔正式在公众前亮相,获得全世界人的认可。2019年3月29日,法国卢浮宫纪念玻璃金字塔落成30周年,时间证明了贝聿铭的正确,反对和质疑之声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已然巴黎的新地标。


image009.jpg

△ 金字塔


贝聿铭的成长经历


image011.jpg

△ 少年贝聿铭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曾在苏州、上海、香港等城市生活。上海外滩的时髦建筑与苏州的中式园林是他建筑生涯的启蒙。


贝聿铭曾回忆,捷克籍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v Hudek)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是他当时最喜欢的建筑之一。


image013.jpg

△ 国际饭店 (1931-1934)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系,并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第一次真正成名


卢浮宫虽然是贝聿铭最著名的设计项目,但他的首次成名却早在1963年。那一年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人图书馆作为纪念。


当时有很多知名建筑师与贝聿铭共同竞争这一项目,但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选择了几乎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


「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image015.jpg

△ 贝聿铭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贝聿铭的初稿一出便遭到波士顿居民的反对,人们认为这个建筑会破坏当地的社区风格。


贝聿铭的妻子回忆:「从他每晚回家开门的样子,我就能知道他有多累……他拖曳着脚步,对他来说,那么多人反对他的建筑让他非常不好受。」


在压力与质疑声中,肯尼迪图书馆拖了15年才正式建成。


image017.jpg

△ 肯尼迪图书馆


image019.jpg

△ 肯尼迪图书馆的玻璃结构


“美到极致的世外桃源

尽头若有光”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数不胜数,但令自然君情有独钟的还是他在1990年代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


在介绍之先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平面图:


image021.jpg


这哪里是一座美术馆,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啊!


由于美术馆计划建在一座山峦上,地形交通都不太方便,贝聿铭便提出以桃花源为原型进行设计,通过挖一条隧道建一座吊桥来解决,营造出「进入隧道,尽头‘若有光’」的氛围。


image023.jpg

△ 俯瞰美秀美术馆


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游客先到接待馆,再从接待馆选择坐电瓶车或步行穿过山中的隧道,隧道另一头则是横跨深谷的吊桥。游客进入隧道就能看到美术馆。


美术馆和吊桥的拉索相互交织,玻璃屋顶栖于山峦之上,给游客留下海市蜃楼若隐若现的印象,而整个参观过程就像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


image025.jpg

△ 从隧道尽头眺望美术馆


image027.jpg

△ 美秀美术馆外景


image029.jpg

△ 美秀美术馆内部


“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尽管受过多年西方教育,贝聿铭却从没忘记过祖国,他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他在中国的建筑作品包括中国银行总部、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


image031.jpg

△ 香港中银大厦,楼高70层,以竹子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image033.jpg

△ 贝聿铭在研究结构模型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接手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


为了尊重苏州园林的特色,贝聿铭特地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苏州博物馆建成这座城市最具灵气的地方。


image035.jpg

△ 苏州博物馆


在苏州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贝聿铭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1558147454371856.jpeg

△ 贝聿铭在苏州,1980年代


贝聿铭的其他设计作品


路思义教堂

位于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的基督新教教堂,1963年11月落成。

image039.jpg


德国历史博物馆

耗时5年建成新馆,贝聿铭采用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建造,使这栋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image041.jpg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2008年落成开幕,博物馆外墙为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图案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

image043.jpg


贝聿铭将一生奉献给建筑事业,从「不被看好」到「现代建筑大师」并非偶然,旁人的讽刺挖苦成为贝聿铭的垫脚石,他坚持「让光线来做设计」,坚定自己的设计理念。


1558148212987091.jpg


正如贝聿铭所说:「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我最在乎的,是作品本身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

文章由

Xin 编辑

查看他更多的文章

推荐课堂

您可能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