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读设计>匠人拜访

传承2000年的手杆秤正在消失,90后还有人记得它吗?

发表于:

0

7707

标签: 手杆秤 木杆秤 匠人 手工艺 传统工艺

说起手杆秤,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些印象,或许小时候的你,也经常拿着重重的秤砣和长长的秤杆来当玩具,学着大人模样,放一些东西上去,然后为了保持秤杆的平衡,一点点的将秤砣往后移,却总是看不懂上面的刻度是几斤几两。

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不要看秤砣小小的,但是它能和千斤重的东西相制衡,挂在秤杆上,就能知道秤盘里或是秤钩上的东西有多重,因此常被用于买卖交易中。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手杆秤不仅是一种称重工具,更是陪伴了他们走过大半生岁月的老朋友。

随着电子秤的出现,手杆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依赖于电子秤的简便易读,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就连以前的老商贩们也开始放弃手杆秤,让电子秤取而代之。只有一些古镇或是偏远的乡村中,偶尔还能看到手杆秤的踪迹。

其实,在老一辈人看来,将东西放在手杆秤上,调整秤砣到精准的刻度,校对出重量,这样的操作不是麻烦,而是一种交易仪式感的体现,能让买卖之间多一分生活的乐趣,所以相比冰冷快节奏的电子秤,手杆秤要温暖上许多。

而且手杆秤的起源可追溯到秦始皇年间的度量衡,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中华民族多朝多代的兴衰荣辱,有着强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聪明和智慧,光这份意义,也早已远超电子秤。

生意之间最讲究的是诚信,最忌讳的就是缺斤少两,一杆秤称出来的除了重量,还有良心,所以才会有了“良心秤”的叫法,有位杆秤手艺人曾说过:只要良心在,秤,就一定会准。

当然,要做到买卖交易公平公正,除了卖家要讲究诚信之外,杆秤本身的良心制作也至关重要。从古至今,秤的制作一向都秉持着“斤斤计较,毫厘必究”的准则。这八个字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十分有难度。

timg (3).jpg

古代的杆秤制作工序有100多道,极其耗时废力,而发展至今,也至少需要选料、制坯、刨木、测量、打眼、点晶、抛光、校正、上蜡等四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杆秤,每一道都得谨慎小心,稍有偏差,就会前功尽弃。

首先是选料,很多做杆秤的老师傅都会选择铜草木,这种木料材质坚硬又具有高度的韧性,不裂不变形,做好以后也不容易掉色掉星。也有选择绸木和柞木的,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偏少。

选好的木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做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秤杆,这个过程中,除了要熟练木工活,也要懂得数学和物理,才能确保做出来的杆秤能够测量精准。

然后在秤杆上定好尺寸,钉好三枚横针;接下来是在秤杆的头尾部套铜管(用黄铜熔炼而成~);最后是下针和钉秤花……

360截图20181203092605256.jpg

木杆秤上的刻度被称为星,用黄铜材质的小细圆钉镶嵌在杆秤上,这就叫做“钻星眼”,极其考验耐心和眼力。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孔,穿300次刻度星点,每个星点必须力度均匀,不穿透任何一个孔才行。

timg.jpg

在这么多的工序中,最关键的当数秤刀安装和校秤。前者是保证杆秤的平衡度和灵敏度,后者则是杆秤准确度的依托,如果在这个步骤上发生任何的疏忽,这支杆秤就算是彻底报废了。

因为制作工序繁琐,制作难度大,目前在传承杆秤制作技艺的都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人不想学也不懂得使用,所以不管是杆秤手艺人的生存,还是杆秤技艺的传承,都处于异常艰难的状态。

但即便如此,在全国各地,仍然有不少杆秤手艺人在坚持制作手杆秤,几十年如一日,青丝变白发,面对市场枯竭和后继乏人,他们只想着如何在杆秤制作上精益求精,而不是放弃。试问能有这份匠心的人,又怎能不令人敬仰?

吕定龙

吕定龙,今年79岁,从13岁开始,就跟着哥哥当学徒学制秤,后来,成为吕记传统手工秤店的第三代传人,这一做就做了66年的手杆秤。他有过三个孩子,收过三个徒弟,可无一人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现在,他可能已是长沙本土的最后一位制秤的老师傅。

孙连勇

孙连勇,今年48岁,30年间做了4万余杆秤,在即墨市金口镇被称为是“最后一位制秤手艺人”。祖传的制秤手艺,已经有160年的历史了,孙连勇是第5代传人。父亲把手艺传给了4位堂兄弟和孙连勇哥俩,只有孙连勇坚持了下来。

王留江

王留江,今年79岁,长葛市董村乡屈庄村人,十几岁便学会了做手杆秤,他做的秤被评为“百工之首”,他制作的最大号杆秤可称250公斤,最小号杆秤只能称0.25公斤。他认为:做秤最重要的就是好德行,做公平秤,不做亏心秤。

朱子岩

朱子岩,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永康钉秤制作技艺传承人,五十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不懈用老手艺找新出路,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打造出一杆长达3.48米,自重33.8公斤的“中华第一秤”,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图片来源:网络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

文章由

夏天 编辑

查看他更多的文章

推荐课堂

您可能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