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熟悉的文字,大概是不少人学生时代非常难忘的记忆。在冯骥才的笔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总是能被描绘地格外出彩。
刷子李,泥人张,苏七块,哪一个不是活灵活现,让人觉得有趣万分。
今天自然君要给大家说道说道的,就是这顶顶大名的泥人张。
《俗世奇人》里的泥人张确有其人,大名张明山,天津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创作,练就一手绝技。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不动声色,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须眉欲动。
他手艺精湛,于1844年凭借余三胜泥塑作品获得了“泥人张”的名号,此后家族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其中,第四代传人张铭和张钺两兄弟,在1958年创办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把张家的独特技艺,传授给家族意外的人,进一步把泥塑艺术发扬光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彩塑人才。
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作为直隶省参赛展品的“泥人张”作品有16件。其中,张明山的彩塑《编织女工》荣获一等奖(有研究称一等金奖),二代“泥人张”张玉亭的彩塑《吹糖人》荣获荣誉奖章,其余各件也都获得各种名目的奖项,共计20枚奖牌。“泥人张”在赛会上被称赞为“出类拔萃之作”,其展品在参赛期间就被订购一空,有些国家还把彩塑标为“中国特产”带回其国家作为藏品陈列。此后,来天津的外国人也多有到商店购买“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逐渐行销海内外。
1931年徐悲鸿造访天津,在看见张明山的肖像泥塑作品后,他不禁赞叹道:“其比例之精确,性格之肯定,传神之微妙,我在北方所见的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中的宋太祖、太宗的像可以比拟。”后来,徐悲鸿又特别指着《卖糕者》和《卖糖者》两尊彩塑评价道,就其“观察之精到,作法之敏妙,足以领顽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的特鲁勃斯科。”
“泥人张”的作品一般作为室内案几上赏玩的民间工艺品,尺寸普遍不大,从几寸到一尺左右不等。
比较多的一类是戏曲人物、民间故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且大多根据舞台形象创造。这与当时天津兴盛的戏曲演出密不可分;第二类是民间风情,如有特点的婚丧嫁娶、有趣味的生活情节,以及少数民族人物;第三类则是名人塑像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
由此可见,泥人张的彩塑作品多是立足于民间。在《俗世奇人》中,张明山就最喜欢在街市人口众多的地方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把所见形象捏出来,以此不断修正和提高泥塑技艺。
泥塑的制作过程包括捏塑、晾晒、烧制、打磨、上色。捏塑时,首先用拍板配合来确定头、肩、腰,建构出作品的初步形态,然后用“压子”进行更细微的捏塑。然后将捏塑好的作品放在阴凉处晾干,绝不能暴晒,否则会干裂破损。泥塑通过700°的烧制会变得更加坚固,在泥人张生活区域有很多窑工,再加上父亲的影响,张明山从小便掌握将泥塑烧制成陶器的制法。泥塑因为是实心的,泥土间的空气会向外膨胀,泥塑表面必然会产生细微的裂痕,所以要用腻子对出现的每道裂纹进行修补。然后用细砂纸把泥塑打磨抛光,使整体和细部的平整度和光洁度达到统一,最后是着色至饱满并绘上纹饰。
“泥人张”的兴盛,不仅凭借精湛的手艺,还借助京剧名流之口来传播名声,如戏剧演员刘赶三、谭鑫培等以及天津快板表演者都曾传扬过“泥人张”的手艺。张明山五十多岁时曾受朋友之邀前往北京作泥塑,作品得到北京民众的追捧,一时间他在北京名声大振,连慈禧和皇家王爷都曾邀请他前来制作,虽然在王府有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但是他的创作受到限制,最终张明山不辞而别。
得到皇家的赏识是对民间技艺“泥人张”艺术价值的肯定,是官方对“泥人张”的重视,与其日后民初时期能作为直隶省的参赛品参加巴拿马赛会,并能传承至今密不可分。
近两年一再被提及的技艺传承,在“泥人张”的进程中显得顺其自然,独特的技艺和对文化的尊重就如此一代一代延续下来,让我们得以在如今的时代也能欣赏到这些艺术品精美绝伦的样貌。
(图片来源网络,侵歉删)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