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把报纸塞进邮箱或门缝的场景,似乎已经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家里原先收着的那厚厚一沓报纸,也早已经被丢弃——反正什么时候的新闻和资讯,现在上网都能立刻搜索到,留着似乎也没有什么价值。然而看了加拿大的艺术家米里亚姆·迪翁(Myriam Dion)的报纸雕刻作品, 我却产生了另一种想法:把报纸做成这样,别说是看了,我连丢都舍不得丢啊!
米里亚姆·迪翁及其报纸剪纸作品
米里亚姆·迪翁毕业于魁北克大学,主修视觉和媒体艺术。
当她发现纸媒日益没落的趋势时,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报纸注定要消失,为什么不把它们变成永恒的艺术品?
米里亚姆·迪翁报纸剪纸作品
米里亚姆·迪翁不想做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大学主修的媒体艺术课程让她不仅关心作品的美感,更关注作品的意义。既然报纸是用来传递消息的,那么一定不能破坏这个功能,她思考的是“如何把刊登着过时信息的旧报纸变为可以解读的新报纸”,而不是“抹去报纸原本的信息,用它做原料,重新创造新的形式”。
米里亚姆·迪翁报纸剪纸作品
有一天,当她坐在家里,看着旧报纸上那长的有些读不下去的段落,和稀稀拉拉的配图时,忽然福至心灵:人们的阅读方式变了,很少有人能像过去一样有耐心仔仔细细的把一篇文章读完了,多数人只想看看图片和标题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于是,以图案代替长文字,给报纸内容做减法,给视觉效果做加法,成了她自然而然的选择。
米里亚姆·迪翁报纸剪纸作品
米里亚姆·迪翁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开始了她的创作,而工具竟然是一把医用手术刀。她舍弃报纸中长长的文字段落,只保留部分主标题,再根据新闻内容,在保留原有配图的情况下设计新的图案。从开始构想,到雕刻成型,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和耐心,简直非10级强迫症所不能为也。
上图是她利用2014年《纽约时报》世越号沉没事件报纸所创作的图案。新闻的原配图(轮船)被保留,而大段的文字则被巧妙的处理成了图案中汹涌的海浪花纹。
当我看到一艘孤帆行驶在惊涛骇浪中时,似乎真切的感受到了世越号上那么多年轻而无辜的生命,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助与绝望,以及这整起事件背后的错综复杂。比起整版的文字报道,图案所传达的情绪更为强烈和直观,配上点明内容的主标题,文章所报道的事件内容几乎在瞬间内被读者所吸收,剩下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思考。
有关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的一则报道,则被米里亚姆·迪翁创作成了下面的场景:
大面积的灰色块压抑又沉重,密的如同冲不出的牢笼,两只死死抠住铁栅栏的手,努力向外界传递着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可是这求救的声音在铜墙铁壁面前,实在太微弱了。
而涉及到与艺术有关的新闻,米里亚姆·迪翁也会把报纸雕刻成更贴近题材的形式,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失火报道,便被她做成了玫瑰天窗的形状,以此缅怀:
除了当代的新闻报纸外,米里亚姆·迪翁也没放过那些具有珍贵收藏价值的老报纸。在她的巧思下,1911年刊登着达·芬奇著名画作《蒙娜丽莎》丢失新闻的报纸,变得像被卢浮宫的人紧张的传递给了好多人求助的寻物启事一样:
1953年出版的赞美年轻伊丽莎白女王的《大公报》,像一本华贵的古典相册:
二战结束、追捕火车劫匪、信仰的游行…这些报道了重要历史事件,原本就很珍贵的老报纸,在米里亚姆·迪翁的手下变得更具意义,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品:
要将脑海中繁复华丽的图案实现出来,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副图案会消耗许多张报纸,米里亚姆·迪翁把需要用到的部分一一剪出,层层叠加起来后,再用医用手术刀雕刻成型。并且这还不算完,有些报纸是需要上色的,米里亚姆·迪翁得小心翼翼的给它们涂上颜料,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米里亚姆·迪翁报纸剪纸作品
虽然每件作品都会花费她巨大的心血,但她无比享受这个过程,“耐心的手”会吸引“好奇的眼睛”,这些既漂亮又有意义的图案,能够帮助人们在信息轰炸的今天,快速的来一场“深度阅读”,从而对原本太容易就消化的新闻重新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
米里亚姆·迪翁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无可挑剔的技巧,赋予了旧报纸新的价值。不晓得她的作品有没有给你一些启发:生活中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距离艺术品,只差我们的一丝想象力!
米里亚姆·迪翁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无可挑剔的技巧,赋予了旧报纸新的价值。不晓得她的作品有没有给你一些启发:生活中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距离艺术品,只差我们的一丝想象力!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