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老北京的孩子们不像现在的娃娃可以拥有那么多的玩具。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玩具大多数都是用泥巴捏起来的小鸡啊、猫咪啊等等……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玩具,实则别具匠心,是商贩们走街串巷的畅销品。
而毛猴作为一件老北京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出现在北京,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事情了。
相传在清朝北京宣武门外的一间药铺里,有一位配药的伙计,因为心情烦闷,在店铺打烊之后,点上灯,开始整理手里的蝉蜕。尖尖的头壳,细小的四肢,非常像小动物的形态,于是小伙计灵机一动,偶然用蝉蜕(知了壳)、莘荑(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白芨、木通这4味中药,做出了形象逼真的小毛猴儿,就这么无意间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北京毛猴。所以北京毛猴并不是真的猴子,而是一种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品,又名“中国蝉蜕”,老舍夫人胡絜青曾经形容它“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现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毛猴在北京诞生以后,深受人们的喜爱,被不断加工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别的手工艺品。
市级非遗“毛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邱贻生,他的老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后人,被尊称“毛猴曹”的曹仪简大师。
1985年,20多岁的邱贻生去拜访朋友,对朋友多宝阁架子上的毛猴一见倾心,从此开始学做毛猴。为了让拟人化的毛猴活起来,他观察人的一举一动。没日没夜地做毛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2004年凭借作品《厂甸庙会》,荣获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随着帝都朝代的不断更替,这些小巧精致的手工艺品的出现,看起来是偶然,实则是必然。毛猴的制作材料非常容易购买,一般药铺里都会出售制作毛猴的“猴料”,庙会上也有卖毛猴的,大人们给孩子们买上一个,就可以让他们高兴一整天。
北京毛猴的制作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刀、剪子和镊子。
制作毛猴的材料也非常简单,全是中药材。去掉头、尾后的辛夷,毛茸茸的非常像小动物的身体,接着再剪下蝉蜕的头爪,用蘸了乳胶的镊子夹着粘上去,毛猴的轮廓的就这么出来了。
在胶水干了后,一个毛猴也就完工了。
作为制作毛猴身体材料的辛夷,其实就是秋天里玉兰花形成的花骨朵,它的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
用蝉蜕的头作为毛猴的头部,也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整体很协调。
奖制作毛猴的材料粘结起来的东西,不是普通的胶水,而是一味中药,叫白芨,可谓是天然妙用。
毛猴的作品题材丰富,艺术家们把毛猴拟人化,用来反映市井生活中的人们的千姿万态。
猴毛的作品中有“推小车的”、“卖冰糖葫芦的”、“挑剃头担子的”……充分展示了民间“七十二行”。
北京毛猴这种工艺非常精巧的艺术品,非常逼真,高约3、4厘米左右,通体毛茸茸的透明感,不经意间一看还以为是真毛猴的标本。
中国历代以来,艺术家和手艺人多出自民间,这些五花八门,甚至热闹精巧的工艺品,不仅凝结了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的经典。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