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在拍完《1942》后曾说:“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
相比年轻一代,胶片电影给60后和70后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陪伴了他们大半辈子的一种娱乐载体。但对同样作为60后的孙若玮而言,三十余年的坚守,那一卷卷胶片的意义就要远胜于此了。
见证胶片电影黄金时期
1984年,正值胶片电影发展的繁荣鼎盛期,孙若玮22岁,刚刚大学毕业,机缘巧合下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
西影厂远负盛名,设备、工艺、技术一直保持着领先水平,经手过很多在国际上斩获大奖的作品,如《红高粱》《大话西游》《盗马贼》《老井》《双旗镇刀客》《没有航标的河流》等经典影片。
孙若玮被分配到洗印车间,那是一间密不透风的工作室,冲印机的噪音很大,光线比较昏暗,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药水味,环境上完全可以用糟糕二字来形容,可即便如此,孙若玮现在回想起来,浓浓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整个洗印车间在行业内规模是属于比较大的,工人最多时,加起来有七八十个。洗印工序前后二十多道,冗长而复杂,但每个工人只会专注于一道工序,分工明确且严谨,感光测定、药剂、冲洗、接片、剪辑、拷贝……这些都是影片呈现前,必不可少又至关重要的工序。
由于当时胶片电影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不仅仅西影厂拍摄的影片要在这里洗印,其他电影厂的影片也要拿到这里来洗印,所以孙若玮每天在西影厂的洗印工作都忙碌而充实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几台机器一起运行都忙不过来,晚上还要加班加点。“
跟张艺谋一起为《红高粱》调色
一部电影开拍之前,必须先检测胶片,要根据生胶片的感光测试结果,给出一个实际使用的参数对比。拍摄结束后,冲印部人员需要根据导演提出的修改意见,调整胶片色调,最后才能成片。
孙若玮至今都引以为傲的是为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做过后期调色,那时候的孙若玮还是学徒身份,尚未出师。已经在国际影坛上略有知名度的张艺谋,每天都穿着一件普通的文化衫出现在车间里,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新来的同事。
为了配合《红高粱》的主题,张艺谋导演强调整部影片一定要用暖色调,而影片拍摄时明明是蓝天白云,想要达到暖色调效果绝非易事,那是一个非常热的夏天,孙若玮和张艺谋导演趴在机器前一遍遍做调试,一趴就是一整天。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胶片调色后,《红高粱》呈现出了怀旧浓烈的土红,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还获得了柏林电影金熊奖,整个西影厂的洗印车间人员都跟着一起高兴。
后来上升为洗印技师的孙若玮,加入了《大话西游》剧组,提供胶片的质量鉴定和数据测试。
这一次的合作也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大话西游》是为数不多要在沙漠中取景的电影,光照、风沙、色温的变化都将会很大,稍有考虑不周,拍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我们要对买回来的新的胶片的感光度,各个方面,重新要进行测定,然后给他们给一个非常精确的一个值,这样就方便他们参考这个值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光线色彩还原真实。”孙若玮说。
沙漠取景于宁夏镇北堡,由于使用的是胶片机,拍摄出来的内容只有到厂里洗印出来才能看到,所以孙若玮经常奔波于取片送片的路上。
一般影片拍摄三个月至半年也就结束了,而《大话西游》则前后历时了一年,
这部电影完成上映后,并没有带来多么强烈的反响,反而是时过境迁,一句“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瞬时间火遍了大江南北。
2017年,孙若玮又参与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加长纪念版洗印,因为当时拍摄画面掌握的好,在洗印过程中的色彩还原也很出色,现在重新调出二十年前的母带看,色彩质量依然很棒。
“真没有想到,这个当初我亲手洗印的这部搞不懂的片子,现在又经过我的手重新洗印,这也是我的《大话》之缘吧!”
修复胶片时代留下的“文物”
数码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胶片失去了用武之地,仅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便将其完全取而代之,车间规模大幅缩水,从七八十人只剩下七人,专人专职变成一人多职。孙若玮心中早有预感,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一晃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三十多年里,孙若玮见证了中国电影胶片制作最辉煌的时代,也无奈的看着胶片电影一步步走向没落,对着那些铁盒里发霉带斑的老胶片,心中感慨万千。
胶片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那些老胶片就是那个阶段留存下来的“文物”。
所以,现在的孙若玮也没有闲着,亲力亲为的参与到国家倡导的电影修复工程里来,将以前所有的胶片电影全部做数字化存储。
孙若玮跟修复工人们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这些老胶片,一旦出错,就是永远失去了,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给后人留下缺憾,一定要珍惜每一格画面。
2018年,《红高粱》2K修复版在网上赢得了高度的评价:“30年过去了,还能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张艺谋作品,太难得了,这颜色多斑斓,红是红,黄是黄,绿是绿……"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匠之心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