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20年创立的 Leach Pottery(利奇陶器)已经有一百多历史了,它是英国影响最大的陶艺工作室, 集陶艺学校(教育),博物馆(展示),品牌(产业)于一身。而他的创始人Bernard Leach(伯纳德•利奇)被称为英国制陶业之父,影响了英国一代制陶业的发展。
如今位于圣艾夫斯(St. Ives)的 Leach Pottery
故事的开始于一颗来自东方的小小的种子,如何被带入西方的。Bernard Leach出生在1887的香港。他的父亲是一名英属殖民地法官,尔后他家人曾经迁往日本京都定居,又回到英国。他在英国斯莱德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本打算成为一名蚀刻画家。
Bernard Leach与祖父母在日本
1909年,出于幼时对日本文化的留恋,Leach带着他的蚀刻机搬到日本,预计开启自己的职业画家之路。而随后不久的一次画廊聚会活动中,每个艺术家都被要求将一些东西画在一个罐子上,然后进行烧制,这是他与陶器的第一次接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我被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全心全意地扎进了一个工艺之中。”Leach写道,于是他开启了随后60多年的陶艺生涯。
Bernard Leach
他向日本传统工匠学习古代陶器的拉胚,装饰,和不同的烧制方法。后来感到日本越来越西化的艺术氛围,他的目光转向中国,1914年他前往中国,寻找真正的东方陶艺的精髓。
Bernard Leach作品,质朴的东方韵味
东方陶瓷中,Leach最偏爱的是中国宋代的陶瓷艺术,他称之为“宋代典范”,并认为:“宋代典范意味着一种对自然材料的承受,在制作中体现出具有简朴,诚恳、无意识的智慧,并将此通过高超技术上呈现出来。”
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中,西方代表了物质(materia)与智力 (intellect),东方则代表了灵性(spirituality)和直觉(intuition)。而这些不同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两者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融入陶器制作中。这些指导创作的哲学理论,既是苦苦思索而来,也是他常年浸泡在东方的生活里,慢慢感受得来的。
1920年夏天,Leach与他在日本结识的陶艺家浜田庄司(Shoji Hamada)一同回到英格兰,在开办了一间小小的制陶工作室,也就是现的在Leach Pottery。
Bernard Leach(中)与Shoji Hamada(右)在工作室
在20世纪的英国,制陶的地位不入主流,从艺术角度来看,陶瓷艺术在英国艺术院校少有专业课程,学生无从了解陶器的艺术与技术,而市场上的陶器则多是大批量生产的,低廉,毫无艺术价值的工业陶器。
如今的Leach Pottery,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驻留,还会举行展览和活动
Leach谴责这些工厂制作的陶器,它“便宜,标准化,薄,颜色惨白,坚硬,防水”。他们拥有“可怜”的形状,颜色尖锐而刺眼,装饰平庸,质量等同于无。最重要的是,这些器物没有真实的气息和灵魂。
David Bowie(大卫·鲍伊)收藏了Bernard Leach的一个花瓶和一幅小瓷砖画。
他想将东方陶器的与西方的制陶业传统相结合。他效仿的“宋代典范”在此创造了价值:他将多边形碗经过拉胚后再切削,并在足部故意不上釉,以体现泥料的特质。对此,里奇诙谐地写道:“足部是实实在在地触及泥土的象征,也好像是我立足于终点站”,清楚地点明触觉在陶艺中的价值,这无疑是里奇对西方陶艺的贡献之一。
Bernard Leach作品
他坚持手工制陶,并强调本地手工制陶不同于工业陶瓷的特点:手法的综合性和不规则的肌理。他晚期的瓷质碗及瓶类器物,常是较为粗糙地拉坯,并带有快速切割、或是有凹槽等起伏变化的装饰,这种手法亦是他以往经常参考宋代陶瓷所致。
“通过自己的双手重新夺回一些失去的价值观。”他曾经这样写道。
Bernard Leach作品
于是,将中国宋代瓷器衍生而来的,美丽,精致,极具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与本土低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陶器合二为一,形成了Leach独树一帜的“标准件”,即以手工制陶为日常生活所用,以作为人们相对大工业生产的、批量化陶瓷产品的另外一种选择。
如今 Leach Pottery生产的“标准件”,用于百姓日用
Leach是一位全能型的陶艺家,他不仅是产业推动者,还是一位斗志昂扬的理论家,他发布文章著作,去院校巡回演讲,举办陶艺沙龙,以宣扬自己对陶器制作的理论和理解。
曾有人批判Leach的作品过于遵守日本陶器的审美标准。这种批评是存在的,在Leach生活的年代,世界联系的还不够紧密,东方的模样对很多人来说还只存在于想象。在全球化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发展属于自己的风格正是leach后一代的使命,leach最大的贡献在于让西方的陶艺家了解到东方陶器的技术与艺术。
我们现在也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漂洋过海的一次次回到日本,前往中国与韩国,然后深深扎进这漫长延绵的文化里。
Leach被视为“东方的自然之子”,一把开启东方陶瓷神秘世界的一把钥匙,对于自身特有的东方情结,Leach于60年代与美国陶艺家交谈时道出了深情的一席话:“谢天谢地我出身于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地域,我才意识到, 我曾获得过多少无意识的支撑。这种支撑的元气,仍源源不断地从深植于久远土地中的根系里输向今日,赋予现代艺术家、工艺师以理智、造型意识、图案和色彩。”
文末我们来看看如今在 Leach Pottery驻留的其他陶艺家的作品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