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神秘的藏族地区,有一种盛开于冰点的奇异之花,当地人用藏语称之为觉安钦巴,而我们叫它——酥油花!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供奉在大昭寺内。按照佛教礼仪,敬献于佛像前的供品需要有鲜花、果品、净水、明灯、熏香、涂香等六种,亦称为“六供”。但时值冬日,“六供”中的鲜花无处觅得,藏民们只好用酥油塑成花朵供奉在佛像前。后来,酥油花成为了一种当地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形象各异,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均可成塑,类似于国外的腊像艺术,就连江泽民主席也曾点评:“我到过英国蜡像馆,我们的酥油花与英国的蜡像比毫不逊色,应当大力宣传。”
青海西宁的塔尔寺被公认为酥油花工艺水平之最高,而且已经远超酥油花发源地西藏,酥油花也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很多国内外的艺术家都闻名而来,不顾高原反应想要一睹这由僧人创造出的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每一件神奇美丽的酥油花作品,都是艺僧们在冰冷的雪水中受尽无数次煎熬换取而来的,只有经过对它塑造工序的深入了解,才知道其中融入的心血有多么的真实。
酥油花在发展中形成了浮塑和立塑两类。浮塑形似浮雕或半立体状高浮雕彩塑。立塑即立体镂空彩塑,在形式上有单塑、组塑之分。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气势恢宏,内涵丰富,30多名艺僧耗时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创作完成。
一般来说,农历10月15日到正月15日(高原最冷的月份~)是藏区约定俗成的酥油花塑造时间,其塑造工艺繁复奇特,继承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大致上要经过五个环节。
首先是敲定主题。寺院中诞生的酥油花大多与佛教故事有关,主题由相关艺僧共同商量后拟定,经专僧交由寺院高层审核,经过审核批准后,艺僧们才能正式着手准备。
然后是绑扎基本骨架。根据审核通过的主题精心构想和巧妙设计,使用软革束、麻绳、竹杯棍子等材料工具绑扎成大小不一、形态迥异的"骨架",即塑造出酥油花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塑造形态,即"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直接将去年的酥油花和草木灰糅合在一起反复捶捣,直到出来的黑色油泥弹性好又富有韧劲。再将黑泥嫁接到基本骨架上,粗糙且准确的塑造出酥油花造型,其塑法有点像面塑或泥塑。基本形体做好后,用掌尺进行尺寸上的衡量,在整体的结构比例上做修改,以及对各个物体姿态做更精准的调整,审定后,这个环节才算结束。
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壮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酥原料,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酥油花在色彩上都极为绚丽吸睛,唾手可得的大众化颜料不能体现僧众们对佛祖的满腔赤诚,也是极为不严肃的态度。青藏高原的人世世代代与大山为伴,获得神山的护佑,只有从名山大川中获取的颜料,才是上等的供品。
所以酥油花的颜料最终取源于各种宝石,其中有些是和商人交换来的,有些是去山上亲自采挖的,这些异彩纷呈的宝石经过工匠的千锤百炼,研磨成了丰富多彩、无比精细的颜料。红色,取自玛瑙;绿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黄色,取自黄金;黑色,取自地下深处的木炭;蓝色,取自孔雀石……
但是颜色的问题解决了,却还存在着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人体的手是有体温的,而且为37℃左右的恒温,用手触摸酥油膏、拿捏酥油膏,酥油不就渐渐融化了么?总不能去冰窖里或是搬到雪山里去塑造酥油花吧?
而这其中的“真相”即便没有那么的夸张,却也是相差无几。
深入骨髓和血液的信念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艺僧们为了避免酥油胚料在塑造的时候融化变形,特地将寺内作坊的温度控制在零度,除此之外,他们在塑造酥油花的过程中,身边会放有一个水盆,装的是从湖泊里挑来一担担冰冷刺骨的雪水,只要将双手时不时的浸入雪水中,让体温一降再降,直到手臂、手掌、手指的温度接近冰点:零度,酥油胚料便能任双手捏塑而不融化变形了。
原本体温正常的双手在接触零度冰水的那一刻,整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温热的血管仿佛被注入强力冷却剂,血液的流动变得极为缓慢,寒气从指尖到手掌,到手臂,到胳膊,继而是心脏这般纵深推进,血管明显的萎缩让刺痛感也愈发加剧,寒气进攻了心脏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受到影响,肤色变红,嘴唇发紫,寒颤的信号无处不在,所以艺僧们每将双手浸入雪水一次,要好一会才能让肢体和大脑重新投入塑造中。
不过,在强大信念的支撑下,艺僧们没有一个是半途而废的,更没有人因为冰冷的刺痛而尖叫和大喊,为了让周遭的温度不发生变化,他们甚至不会随意走动、发声,所以偌大的作坊里,除了有细微的雕塑动作和双手入冰水的颤抖,其他一切都安静的就像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但凡亲眼看到这个过程的人,都很害怕在成功塑造出酥油花之前,艺僧们倒先成了一座座塑像了。
"敷塑"的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艺僧们的手都长满了冻疮,但他们一心向佛的虔诚和对艺术至美的追求,全然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冰冷的手中,艳丽的酥油花不断生成。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造好的酥油花按主题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或整幅的故事画面,俗称"酥油花架"。
展出时,"酥油花架"会用高杆立起,最高可达十几米,人们在下以仰视角度观看,更觉佛法庄严,宝像生辉。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其中菩萨金刚端坐安详,飞天仙女身姿绰约,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备,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整个画面繁而不乱,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弥足珍贵的选材和颜料,加上艺僧们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塑造工艺,让每一件酥油花作品都拥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了鼓励竞争和艺术同构,让酥油花“百花齐放”,塔尔寺将酥油花院一分为二:上花院和下花院,从体制上构成了竞争的框架和要素。上、下两个酥油花院面向全国广罗人才,把一批又一批赋有美术天赋和为艺术而献身的僧人招至麾下,并将他们送往省内外的高等学府进修和深造。
一年一度的酥油花创作,是艺僧们展示才情和技艺、体现自身价值的极好机遇。却西洛桑、索南仁杰等一批油塑大师就是凭着自己优秀的作品而永载塔尔寺史册的,这也是每一个艺僧的崇高愿望。
在寺内,有一座酥油花馆,陈列着僧人们巧手创作的多姿多彩的酥油花,它与堆绣、壁画和砖雕一起,被誉为塔尔寺“四绝”。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在藏区各大寺院举行的油塑艺术展览,藏族称之为“甘丹昂曲”。以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创办的大祈愿法会。届时梵乐声声、香烟缭绕,僧人们抬着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的各种酥油花缓缓而过,许多人千里迢迢而来一睹盛会。
待人至诚至善的僧人们见到远方的来客,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耐心的把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向来访者讲解了一遍又一遍,访问者(如画家张大千~)则虚心请教,将有关细节问了又问,详记在册。在这有来有往的相互交流中,双方对题材、构图、线条、着色、粘合等专业问题的切磋越来越深。
有人这样说道:研修绘画,不能不去敦煌,不能不去塔尔寺。塔尔寺的酥油花和敦煌的壁画一样,是每一个画家的艺术之魂、灵感之源。
图片来源:汇图网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