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视觉为王。眼睛得到了太多满足而愈发挑剔,留给其他感官去感受的空间却太少。
古人没那么多视觉享受,所以善于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自己创造无限的快乐。
早在唐代,便有悬玉听音的说法。那时的人将碎玉石子悬于梁上,最初是为起到警示的作用,夏季暑热之时,却成为了消暑的福音,风吹玉振,叮当脆响,心中热气已平。“叮叮咚咚”的声音,据说是在向世人揭示“苦、空、无常、无我”的佛理,听者皆可静心养性。
及至现代, 仍有一些国度保留着当地特有的风铃文化。在巴厘岛就有这样的传说,风神“湿婆”藉由竹管风铃,以风吹竹管声的大小、频率表示风神的到来,并显示神威。
在邻国日本,象征吉祥的风铃,则是日本夏天风物诗的代表物之一。
日本保留着许多久远的习俗,风铃祭便是其中之一。前去参加的风铃祭的人们,可以欣赏到形态各异、灵巧可爱的风铃一起随风摇曳、奏响轻快之歌的梦幻场景。
日本冈山还曾开设风铃电车,在风铃下端的长条纸上写着“相信未来!勇敢向前!”、“微笑吧!”等口号。电车携着风铃寄托的美好祝愿一路向前,希望之音久久回荡在车厢之中。不禁畅想,如果有幸天天搭乘风铃电车去上班,那么上班族们挤一挤也心甘情愿了吧?
图片来自读卖新闻
日本人对风铃的喜爱由来已久。风铃是与佛教同时传入日本的,最初风铃是由青铜制成,到江户时代,才出现由玻璃制作的风铃。玻璃贵重,风铃自然也价格不菲,江户末期,随着制作工艺逐渐成熟,风铃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消夏用品,进而发展出独特的风铃文化。
在东京,现在还可以找到一家专门制作风铃的百年老店——筱原风铃本铺,而“江户风铃”这个名称,现在也只为他一家所用了。
现任店主筱原正義是一位风铃匠人,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在店里帮工,制作风铃已有46年之久。
如果你小时候玩过吹肥皂泡,那么在短时间内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风铃也不会是什么难事。因为风铃制作的基本工艺——中空吹制技法,简单来说就是吹气使玻璃膨胀。
蘸取糖稀质地的玻璃膏,一边旋转吹管一边向管中吹气,将玻璃膏吹成小球体。
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稍有不慎,小球就会瘪掉,想要吹出自己理想中的球体,起码需要三年的修行呢。此时,筱原大叔会在一旁用温和幽默的语言耐心地指导客人,“再大一点”“这样就好了”,“就跟接吻一样的嘴形哦,轻轻地,轻轻地。”
图片来自magazineworld网站
待小球成型后,在靠近吹管一侧夹口并敲落玻璃球体,冷却后再对夹口部位进行必要的打磨修整,这手工打磨产生的锯齿形状正是江户风铃音色与众不同的缘由。
接下来一步就是彩绘图案,传统江户风铃的图案多以花卉、金鱼、西瓜、花火为主,前来体验的客人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绘制个人专属图案。
最后耐心地将绳子、短册、玻璃细管等风铃配件组装在一起,这样一件亲手制作的“江户风铃”就诞生了。
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只手工制作的风铃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每一只风铃的声音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亲手创造的珍稀之物,意义非凡。这也是手工艺的魅力所在。
最后,虽有“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这样调侃的说法,还是想鼓励大家在气温没有达到黄色预警的时候,关上空调,打开窗户,聆听微风扣响风铃的美妙之音,随着自然的律动,静享片刻安宁。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