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白色的蜻蜓,
在空中忘了前进,
还能不能重新编织,
脑海中起毛球的记忆。
再说我爱你,
可能雨也不会停,
黑色毛衣,藏在哪里?
就让回忆永远停在那里。
——周杰伦 《黑色毛衣》
电影《人生密密缝》讲述了
生田斗真饰演的变性人伦子,
和他的恋人牧男,
以及牧男的侄女共同生活的故事。
电影戳中LGBT每一族群的隐痛与欢乐,
悲喜交织,尖锐且温柔。
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十分动容,
伦子织了一对乳房,
他非常想成为一位女性,
他的妈妈非常自责的对他说:
“对不起是我没能给你生出胸部”
这还是文章开头那个帅气的生田斗真吗???
在电影中,他们三个人的生活,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打毛线。
可以说是非常真实的“搞毛线”的生活了。
一次牧男的侄女遭遇不愉快,来找伦子,
自己一个普通小女孩,尚且如此多烦恼,
伦子这样特殊的身份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各种人的异样的眼光。
伦子一如既往的拿出毛线,针,烦恼了,就编织起来。
像编织这样融合高度重复动作的技艺,
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心灵治愈方式。
无须语言多说,一切烦恼都消解在每一针每一线中。
所以今天,我想来说说毛线钩织。
在我的印象里,
毛线钩织就是小时候,
妈妈亲手织的毛衣,
奶奶为我织的毛线袜子。
说起毛线钩织的历史,
似乎不像其他传统技艺那样,
文献堆积成山,连篇累牍,
毛衣为我们保暖,
自己历史的温度,却没有保住。
实际上,毛衣编织的历史非常的久远,最早的手编毛衣,应该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某一天,北风渐紧,天快冷了,某一个牧羊人,也许是一个奴隶,没有毡做的衣服可以御寒,他找了几根树枝,想方设法将手里的毛线结成一个片片,一个可以裹在身上御寒的东西,绕来绕去,他终于找到了诀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毛衣。
在中亚游牧民族地区,纺织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为主。另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材料——棉花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流行世界,进入中国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毛绒线传到中国,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早些时候,中国人在冬天不是穿皮袍(里子是各种皮子,外面是绸缎或布)就是穿面袍(里外都是布中间絮棉花),肥肥大大,特别是小孩子,活像一个个圆球。
最先编织毛衣的,还当算是来华的外国人,慢慢很多有钱的较时髦的女性也开始学习手工编织毛衣。
到了20世纪初,像上海和天津这样的沿海租界城市,编织织毛衣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一团绒线,两根竹针,闲坐在起居室的窗下,阳光透过绣花的白色窗纱,照在女人的肩上,那种舒适娴静是说不出来的。在上海,很多专卖毛线的商店都有坐台的师傅,向买毛线的女性传授毛衣编织技巧,慢慢的,手编毛衣也成为很多女性的谋生手段。“打一手好毛活”慢慢代替“绣的一手好活计”,成为赞扬一位女士心灵手巧的褒奖话。旧上海的月份牌上,总少不了身穿花色旗袍,外套手编白色镂空花样毛衣的烫发美女。
手工编织毛衣的盛行使毛线工业迅速发展,
即使在战争年代,很多民族工业都被迫停产,
毛线生产工业还是能维持产业。
如今,毛线编织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穿着,
在饰品和工艺品领域,
也渐渐出现毛线编织工艺。
这些作品的材料,
就是毛线和平时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缝纫线
通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高超的钩织技术,
华丽变身~
Ruta Naujalyte是立陶宛的一名纺织艺术家,
从事当代珠宝和现代艺术,
2008年完成了立陶宛维尔纽艺术学院纺织部的硕士学位。
这一切从缝纫线开始,
在学习期间,
Ruta发现自己对艺术品及纺织品首饰有兴趣。
在设计中颜色组合至关重要,
而多年来,
Ruta尝试过各种材料和技术,
钩针却始终坚持使用,
她首先从微型艺术品下手,
然后发展到首饰领域,
现在,Ruta已经通过钩织技艺,
创造了很多作品了。
如果早上起床阳台上出现这些小鸟,
会不会觉得自己还在梦里,
变成了爱丽丝,去到了童话仙境。
再如这些梦幻的作品,
Ruta也是先通过编织,
再拍摄下来,
最后通过后期技术,
转换成万花筒一般的图案。
可谓是先手动重复,再通过软件重复,将重复地力量发挥到极致。
从树叶避体,发展到动物的皮毛做衣服,
再到后来发明毛线,制成衣服,
再到如今涌现出不计其数的毛线制品工艺品,
这个过程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每个时代的标志。
毛线不仅是用来钩钩织织,
一针一线,传递的是温暖,
也是爱。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