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非遗日。成天满屏的ins风,muji风,大家是否看腻了呢?我们国家悠久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精湛技艺恐怕不是一个什么风能描述得来的。
用陈年的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反复舂打、手工搓成柔软而又富有韧性的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胚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这就是流传在福建民间的一门绝妙手工艺:漆线雕。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
非遗那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个来写呢。作为一个匠人,职业病就是看到一件工艺品,立刻会开始想,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用的什么工具,什么材料。然而盯着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看,还是毫无头绪。质地酷似金属,但是金属能形成这样复杂的造型,能与背景材料有此等的契合度,即使是现在也是很困难,不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技巧。
厦门同安马巷镇的蔡氏一门,便是闽南地区“漆线装佛”的“名门”。
建国后,“期限装佛”的处境在破除愚昧的大环境下越发艰难。蔡氏的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先生先破后立,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破独门绝技的旧规,广收学生,以求传承。
“漆线装佛”也改名为“金木雕”。
蔡文沛先生的儿子,蔡氏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将这项绝技用在了瓷瓶、磁盘,甚至是蛋壳上,首创漆线“龙凤盘、瓶”,使漆线装饰工艺独立为一种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谓之“漆线雕”。
在国家的重视下,2006年5月20日,“漆线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水况先生也成为厦门市的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之一。
对于蔡水况先生来说,从出生起,他就和“漆线雕”断不开关系。
他生在一个漆线雕世家。当时在整个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只要是华人供奉的寺庙,大都有蔡家的产品。
13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漆线雕的基本功。从此,数十年如一日,蔡先生勤勤恳恳,为漆线雕贡献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连他的老板都开玩笑说“他除了漆线雕什么都不会”。日积月累,他的技艺越来越娴熟,名气也越来越大。
这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光是准备工作就耗去了大量精力,为了重建“四大金刚”,蔡水况走访了全国各大寺庙,光是草图就画了几百张。
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日以继夜地,蔡先生用一根根漆线在佛像盔甲上绕出人字甲,六角甲等等不同的样式,或粗犷豪放,或圆润华美,“四大金刚”终于修缮完成。这次工程耗去了他多有的精力与心血。完工后,他大病一场,像是老了好多岁。
在蔡水况先生的手中,漆线雕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1973年的广交会上,经由他长做过的蛋壳上布满了精致的图案,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在当年就卖出了17元的高价,可谓是“钱”途无量。
但是他却不为所动,如今年近8旬的老先生说:“我要认真做好传承,这远远比赚钱来得重要。漆线雕是属于厦门的,属于中国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更不只是蔡家的。”
-插播- 谜底终于揭晓,漆线雕原来是这么做出来的!!!不得佩服中国古人的天才智慧。
如今漆线雕在闽南地区也是家喻户晓的工艺了,厦门工艺美术厂还把漆线雕和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
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蔡彩石羡创作的《英雄》,打破常规、构思奇特,以古代将军铠甲为背景,加上贴金彩绘的京剧大花脸谱,进一步凸显了漆线雕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蔡先生的另一番话也为很多其他的传统手工业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单纯的传统内容很难被年轻人接受,传统工艺要创新,才能让年轻人喜欢。”
确实是如此,只有让年轻一辈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传承才能得以延续。就像蔡先生说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财富。
除了漆线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手工艺在逐渐消失,也有不少像蔡老一样的质朴匠人在奉献自己的一生。
所以,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被遗忘的美好,大家在评论里说说你记忆中的手工技艺吧。
传承,从传播开始。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