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特别流行人类和非人类相爱的
玛丽苏,苏到合不拢腿的浪漫爱情故事,
前有都敏俊xi,小姐姐们都幻想自己是千颂伊,
后有鬼怪,小姐姐们都幻想自己是鬼怪新娘,
现在有贺兰大人,
小姐姐们又在忙着排队让贺兰大人种香了。
小姐姐们,老公换的可开心?
可是不走寻常路的小编我,
在主编的怂恿下,
看了一部“人兽”玛丽苏爱情故事
——《他是龙》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少女和一只龙相爱的故事。
我才不会说,
我是冲着男主的肉体去的(手动围笑)
不过话说回来,画面是真的美,
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幕,
俊美的男孩坐在火堆旁,
隔着纱帘朦胧的勾勒出线条夸张的人形,
想起一些曾经看不明白的画面,
在这一刻被启迪了。
在一部一部国外的电影中,
能看到中国的传统技艺——皮影,
让我眼前一亮,
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的如此天衣无缝,
我对导演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
皮影戏似乎也进入了“老龄化”,
在那些“历史悠久”的皮影戏班子里,
大都是头发花白的老者,
年轻人全都外出务工,
追求更好的生活,
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家里,
和父母一起留下的,
还有这些“不起眼,没前途”的旧手艺。
但是,仍旧有这样一群蜘蛛的人啊,
只要还有一个观众,
他们就打起锣,敲起鼓,
热热闹闹的演起来。
他们时而引吭高歌,
时而低声细语,
他们讲的不是戏文故事,
而是自己普通而又壮阔的一生。
伟大的艺术,人会忘记,
时代不会忘记,
皮影戏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宝贵的历史文化,应该被保留下来。
看着渐渐“老化”的群体中注入新鲜的血液,
皮影戏仿佛吃了一记仙丹,
又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
中国当代艺术家邬建安,
联合另外两名艺术家汪天稳与汤南南,
在中国馆为国际友人们上演了一场剪影的“神话”
展厅里设置了三个皮影表演和录像投影屏幕,汪天稳与汤南南、邬建安合作制作的皮影形象在这三个屏幕中上演。预先制作的录像投影内容将取代普通灯光成为这场皮影表演的光源。来自中国陕西华县的6位艺人将担任皮影操作和乐器演奏及演唱。
同时,在展馆,
邬建安还展出了一件
高达数米的手工镂刻牛皮LED 灯箱
皮影戏已经走向国际,
文短情长,
再华丽的文字,
也写不出皮影沉淀千年的诗意,
愿以后,
皮影,不再是一个人的皮影。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皮影戏
2、豆瓣:电影《他是龙》专页
3、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