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京的老门东历史街区,名谷设计在这里做了一个“来院”。钢板、砖瓦石、灰泥、木板,简单的材料组合出简洁的空间。你可能听说过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地坑院,但是这“来院”是从哪儿“来”呢?我们还是得先进去瞧瞧。
坐落于城南的一座朴素古宅有个喜庆的名字—“鸿禧”,而事实上却是内向、寂静。它沉默地于巷中伫立百年,因被列为保护建筑而得以修缮。在房屋的北侧有两座仿古建筑,它们与古宅一同构成了一组三进的院落。入口古朴而狭窄,人们只能稍稍低头穿过,再抬头时便有些惊喜。院内的树木与建筑交织映衬,和谐优雅,仿佛另一片天地。
客观地说,作为仿古建筑的第二进,“来院”原始的建筑条件并不优越。新的建造缺少时间的沉淀,工艺的精准与材料的运用也不及古人的手工制作。即使是这样,它仍然反映出当代人对于传统空间的一种回忆与期待。
“来院”以“来”命名,意思是由远及近,由传统到当代。设计者想要在传统的院落中表达现代建筑的特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一种无明确所指的叠加。它可以是一个冥想的空间,抑或是一间教室,直到项目的完成,它也没有被植入任何确定的功能。设计师每天在这个院中想象空间的各种可能,建造过程同时也的伴随着不断地感知。
通过一系列的建造,原本暧昧的光线在这里变得可见、可感。从早到晚,光影的不断变化形成了生动的空间氛围,它被“光”呈现,又被“影”加强。光线与空间是建筑师在这里所强调的两个主题,对空间的操作也是对光的实体化过程。
院内的老井被视“地水”之源,通过折线形的水渠连接着另一端由屋顶收集的“天水”,院落中的流线也由此展开。明亮的立面与清澈的水面都像是镜子,通过轻轻的反射使阳光射入室内的顶棚。
冥想空间半出挑于旧屋的基面,并与院落产生对话。原始的柱网和透明的围合形成了一个朝向外部的封闭空间,而眼前呈现出的则是一副中国古典园林式的画面。左右各一间窄室与居中的空间构成主次的对比。同时,这里也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对比元素,新与旧、内与外、明与暗、传统与现代都在这里汇聚并和谐共存。
设计是从功能开始的么?设计者通过这个方案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种思考。在商业行为的运作中,建筑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功能标签,造型的过程也逐渐沦为对空间的一种简单包裹。而“来院”的设计者却在这个方案中坚守着设计的一方净土,以周围的环境为起点进行建造,并强调创作与原始庭院的逻辑关系。不追求确定的功能,也不追求均质的照明。光线在这里营造着空间并交还给空间表达自身的话语权。
“来院”的设计似乎在默默书写着这样一种自然而然,它讲述着光与空间的故事,不批判,不主张。但在这些平常又动人的故事里,你会切实地感受到走入当代的传统,以及近在咫尺的远方。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