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台湾高雄市大树区的“三和瓦窑”从创始至今差不多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自从1918年开始,这家砖瓦厂以“顺安号炼瓦厂”登记开始营业,后由许姓窑主转卖给李家,家族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接手“顺安号炼瓦厂”的李意,将砖瓦厂改名为“三和瓦厂”就是希望自己下一辈的三个孩子能够再接再厉共同经营好烧砖炼瓦的家业。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高雄加工出口区成立,整个台湾社会沉浸在求快求新的经济大发展中,高雄及周边地区农村的生产模式也受到影响。
到七十年代,水泥结构的房屋开始大面积在农村兴建,传统的砖瓦厂开始一间间关闭。
时至1988年,高雄大树区曾经兴盛一时的砖瓦烧制工艺已经所剩无几,“三和瓦厂”成为仅存的砖窑厂。
李家第三代的李俊宏,也是窑厂的第四任窑主,从小就在窑厂长大。
看惯了父辈祖辈们在窑厂中忙进忙出,他熟悉不同的砖、瓦需要什么样的温度,他也知道一批砖瓦从黏土到烧制完成需要经历一个季节的翻转,这些都是他记忆的组成部分。
九十年代初,服完兵役的李俊宏在银行工作,休息时间也会帮助父母兼顾砖窑厂的送货事务。
当时传统的砖窑产业早已没落,他听父辈讲得最多的就是,“烧砖制瓦是夕阳产业呀!”
那时的李宏俊不忍心见家中长辈继续为家族事业操劳,也不甘就这样结束传承了几代的产业,经过一番挣扎、思考,最终决定辞去了银行的职务,回家接任“三和瓦厂”。
刚刚接手砖厂的李宏俊一边跟着伯公熟悉砖窑厂的运作流程,一边思考如何才能将传统产业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之焕发新活力。
九十年代也正是台湾社会的转型阶段,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已经逐渐提高,不仅是企业,而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细枝末节带动整个社会在逐步转变。
李宏俊知道,传统的生产模式不能够再延续,一定要谋求新的出路。
1994年,李宏俊参与了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关于推动“社区总营造计划”的培训课程,这让他萌生了将砖窑厂的传统产业与社区文化相结合走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
(这里的“社区总营造计划”大致可以类比成“一镇一品”发展特色地方的经济政策。)
就在那年,他开始着手于将传统的砖瓦工艺与烧制文化进行推广。
通过举办展览、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对传统砖窑烧制的历史进行传播,到2000年时初见成效。
2001年,在文建会举办的“历史建筑百景徵选活动”中,三和瓦厂的主体窑厂被评为了“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之一,这又近一步提升了三和瓦厂在台湾本土的知名度。
▲闵式古建筑
与此同时,三和瓦厂仍然继续坚持生产烧制传统砖瓦,因为这里是台湾古迹修复所需传统建筑砖瓦的主要来源。
▲传统筒砖(屋顶用)
▲传统尺二砖(地面用)
▲传统燕尾砖(墙面用)
随着与当地社区以及区域文史协会的合作加深,三和瓦厂的窑址成了旅游观光景点,成立了“砖窑文化志工团”,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砖窑文化。
经过好几年的砖窑文化推广,更加坚定了李宏俊将砖窑产业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心。
2006年起,他向台湾工艺所提交了关于砖窑厂文创转型的方案,并获得了“社区工艺扶植计划”的补助。
随后计划进一步落实,对社区传统工业从业者进行培训,加强品牌形象建设,产品设计开发等环节都逐步完善起来。
到2008年,从前简陋的砖窑厂已经变身成为了砖窑文化园区,园区里面建立了售卖砖瓦文创商品的“砖卖店”,构建起了“砖瓦工坊”文创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开发。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砖窑厂的发展终于开始在文创产业的道路上步入了正规。
2011年,原来的工坊进而发展成文创设计公司,正式成立了“三和瓦窑”这一文创品牌。
砖制的小摆件,是不是蠢萌!?
小马、小老虎、躺着的猫咪,都可以用作笔架。
瓦片、砖块材料包,可以自己动手组合拼砌,自己盖房添瓦。
材料包中的粘合剂,真的是水泥哦!
提取传统闵式建筑中使用的花格砖元素设计的挂件。
不仅有自由组合的材料包,也有特定款式的材料包,根据图解可以自己做出指定的款式。
这个“大灶”可以用作香薰炉,也可以用来暖茶。
以传统建筑为原型设计的香炉。
以台湾老街建筑为原型设计的小摆件,也可作为植物盆栽。典型的南方骑楼式建筑,四个连起来就成了一条街。
砖制的名片架,融入不少对古早生活味道的怀念。
砖制的烛台,蜡烛点起来更显出传统砖瓦的温度。
结合传统建筑瓦的滴水、瓦当设计的砖雕皂盒、砖雕杯垫。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小编本人很不喜欢出门旅行一趟买回一些只能装饰而没有实用价值的“纪念品”,所以,这些砖雕皂盒还是比较能够俘获我的。
“三和瓦窑”的园区中设置了手工体验课程,让来到这里的游客能够亲自体验“搬砖”、“砌房”。
园区中也有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砖雕。
也可以自己尝试制作砖雕杯垫,烧制完成则需等待些时日。
从品牌运营到销售,“三和瓦窑”算得上是传统产业很成功的转型了,这其中离不开李俊宏窑主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政策扶植的帮助。
到过台湾旅游的人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几乎各个买旅行纪念品的地方卖的东西很少有重样的,很多的特色产品会让你觉得与传统结合得巧妙且实用。
小编也常听朋友们一提起台湾就会说:“台湾的文创做得很好呀!”
的确,从今年三月小编到台湾开始,了解到的传统转型文创的案例真的不少,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台湾蔺草编织的文章。
但是这样的转型,透过现象看去,却明显是有迹可循的,小编也觉得这些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学习设计出身的小编也希望在大陆也有越来越多好的文创设计。
评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