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521
日本金泽玻璃艺术大赏是全球玻璃艺术领域一个重要奖项,该奖项创立于1984年,面向全球发掘有潜力的玻璃艺术家。在2016年的奖项评选中,一位名叫杜蒙的85后北京女孩打破了长达32年的垄断,凭借作品《高地回声》获得金泽玻璃艺术大赏荣誉赏(Honorable Mentions),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高地回声》,2015年
这件作品由12块石头与玻璃组合完成,这些石头由杜蒙在美国求学期间前往宿舍附近的公园收集,作品名来自公园名称「高地公园」。
「我经常去那个公园散步,每个月会挑一块石头回家,就这么攒了一年。」
《高地回声》,2015年
《高地回声》,2015年
杜蒙出生于1986年,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她对玻璃的兴趣源自毕业后的美国旅行,「当时我在旧金山看到美国玻璃艺术家 Dale Chihuly 的展览,曾经只是作为日常用品使用的玻璃,竟然能够变成艺术材料,这是我以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玻璃创作。」
Dale Chihuly 的作品
2010年杜蒙前往美国深造,成为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玻璃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由于半路转行,杜蒙对玻璃一无所知,专业术语带来的语言障碍也让她在深造初期近乎崩溃。「连本科大二的小孩都会跟我说‘你做的不对’,挺打击我的。那段时间有想法,但是做不出来,特别折磨人。」
学习期间的杜蒙
据杜蒙介绍,做玻璃主要有铸造和吹制两种方式,吹玻璃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一旦玻璃成型就无法改变。在尝试失败后,杜蒙选择专注玻璃铸造。
《九月至四月》,2012年
《九月至四月》细节,2012年
《念》,2013年
《念》,2013年
2013年杜蒙以小时候穿过的白帆布鞋为灵感,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白》。
《白》,2013年
杜蒙表示,自己并非一定要做与中国元素相关的作品,但留学一段时间回到北京,发现好多儿时的老街都拆了,就想做点和北京相关的作品纪念一下。
《白》,2013年
《白》细节,2013年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杜蒙受邀成为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玻璃专业的客座教授,给学生们上课教授玻璃铸造,并留校成为驻地艺术家。《一日》《高地回声》《等候觉醒》《朝暮》等作品都在此期间完成。
《一日》,2016年
上面这件作品名为《一日》,从烧制、退火到冷加工成型共历时3年完成,5只小人儿外观相似但在细节处理上截然不同,从第一只到第五只,人像身上的图案逐渐消逝,身上的枝叶却愈发茂盛。
杜蒙说:「这件作品是我对自己在美国学习5年的总结,逐渐生长的枝叶象征着我在美国的成长过程。身上的纹路就像是生活中那些离开的人事物,它们逐渐转变为有着新生命意象的枝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生动。」
《一日》,2016年
《一日》,2016年
《朝暮二》,2016年
《朝暮二》细节,2016年
《霾》,2016年
2017年杜蒙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开始了新的玻璃制作,她尝试新的吹制方式,并前往浙江南浔寻找创作灵感。
回顾杜蒙近三年的艺术创作不难发现,她仍然在进行着尝试与突破,例如在作品中加入假花、假珍珠等人造元素;不再只表达私人化的观点,而是尝试用这些作品与更多人进行交流,传递玻璃的美感。
《浮沉》,2017年
《彼方,此地》,2017年
《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年
《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年
《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年
《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年
「我的策展人告诉我,有一个6、7岁的小女孩看完作品跟妈妈说‘我觉得做这个作品的人特别不开心’,我听了还挺感动的,没想到她能理解我的情绪,那一刻就让我感受到沟通的力量。」
《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2017年
《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2017年
《只言片语》,2017年
《只言片语》细节,2017年
杜蒙曾经这样说过:我想以玻璃为媒介去捕捉这样的瞬间,将一个个故事以叙事的形式纪录下来。努力去将余下的碎片编织起来,还给它应属于自己的安宁。
当玻璃退火之后从石膏中取出,它的表面留有一种经受过时间与温度历炼后褪去的温和感。时而柔软时而脆弱,却坚韧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光线透过玻璃折射出来,就像是凝固的瞬间与封存的记忆再次被唤醒。也算是我对自己,对周围的人,环境,以及我所经历过的生活的一种真诚的回馈。
《在断裂的缝隙之间》,2017年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