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729
犹记得,
小时候的年味还很浓郁!
从大年初一开始,
父母就会带着自家的孩子给亲朋好友挨家挨户拜年,
遇人就道新年好,
而小孩最高兴的莫过于对着长辈说上一句: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这时候,
只要小手一伸,
就一个红包到手了,
心里头那叫一个乐呵,
临走时还不忘抓几把糖果花生瓜子放口袋里……
新年时长辈要给晚辈红包,
是汉族的传统习俗。
大家都称其为“压岁钱”,
代表的是一种祝福。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实这种叫法是存在误差的,
给老人的才叫“压岁钱”,
给小孩的应该叫“压祟钱”!
老人年事渐高,
给他们压岁钱顾名思义就是祝愿其多活几年、不再增长岁数的意思。
而给小孩的压祟钱,
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这背后还存在着一个非常久远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
有一种叫做“祟”的小妖,
长得又黑又矮,手是白的。
喜欢在每年的年三十夜晚跑出来害人,
还专害小孩。
它只需用手在睡着的小孩头上摸一下,
孩子不仅会被吓哭,
还会生病发烧,呓语不断。
几天后,
小孩烧是退了,
但不是疯疯癫癫,
就是痴痴傻傻,
再无半点往日的机灵活泼。
很多父母害怕自家的小孩被害,
就会点上一盏明亮的灯火,
整夜都守在孩子身边。
这,就是所谓的“守祟(岁)”!
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
视其为掌上明珠。
夫妻俩为了打发守祟时的无聊,
就和孩子玩起了小游戏,
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然后拆开,
再包上,
再拆开……
如此循环直至孩子睡下。
夫妻俩随手将包好的铜钱放在了孩子的枕头边,
一夜不敢合眼。
半夜时狂风大作,
烛火熄灭,门被推开,
黑矮的祟走了进来。
当他慢慢靠近想要伸手摸孩子的头时,
一道亮光从枕头边射出,
祟连忙缩回了手,
并尖叫着逃离。
从那晚以后,
红纸包着八枚铜钱吓跑祟的事传开,
大家纷纷效仿。
吃完年夜饭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红纸包好八枚铜钱交予孩子,
并嘱咐晚上睡觉时要将其放在枕头边。
果然,
祟出来伤害小孩的事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有人说,
这八枚铜钱是八仙的化身,
用红纸包裹能够驱邪避凶,
当然也能镇压作恶的祟,
所以大家都把这些钱叫做“压祟钱”。
加之秦始皇铸造铜钱时采用了天圆地方的造型,
源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神的力量似乎早已被赋予在了铜钱之上,
能够驱邪避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长此以往,
给小孩红包成了一种民间的年俗,
一直流传至今。
因“祟”与“岁”谐音,
叫着叫着也就成了“压岁钱”了。
无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
给压岁钱真正的意义是在于长辈对晚辈的一份心意和祝福。
小小的仪式传达了长辈希望孩子来年能够岁岁平安、
学习进步、大吉大利、诸事顺心等多重祝愿。
但不知从何时起,
压岁钱开始变味了,
年味也跟着淡了。
早期的压岁钱并不是给真钱或者钱很少,
放进红包里,
图的是一份美好的象征意义。
而如今,
小孩收压岁钱更加在乎多与少,
长辈给压岁钱甚至还省去了放进红包的这个形式,
直接就给人民币或是微信支付宝转账。
80后李东田每年都要给亲戚的小孩发压岁钱,
去年还没等到除夕夜,
几个“00后”的侄子已经在微信里“要红包”了。
李东田在杭州工作,
年前和小孩们开玩笑说不回衢州过年了,
压岁钱也就免了。
没想到一个9岁的外甥女回了他一句:
“舅舅,转我微信上就行,我会提现。”
如今,
不少“00后”面对压岁钱表现得不再“羞涩”,
“恭喜发财,拒绝现金,请发微信红包”也成了当下“00后”们的口头禅。
(来自《人民日报》)
更浮夸的是,
如今在全国各地,
压岁钱已经有了明确的额度,
要说钱少情意重这种话还真得“因地制宜”。
据悉,
福建孩子收到的压岁钱红包平均下来有3500元,
福建莆田的压岁钱水平已经高达12000元……
(数据来源:挖财记账理财APP)
由于压岁钱的水平在不断上升,
到了年底,
给亲朋好友的小孩准备压岁钱也成了一种家庭负担。
《维度》针对春节消费做过一个调查,
调查显示,
压岁钱的支出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主要开支,
14.51%的人压岁钱支出超5000元,
其中85后的压岁钱负担最重,
99.31%的85后都表示春节期间要发压岁钱。
有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过年主要靠借钱——花呗借呗、网贷和朋友支援。
《维度》受访者赵磊无奈的说道:
“没办法,中国人都好面子”。
(来自《维度》)
一句好面子,
说出了万千中国人的心声。
一到春节,
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随处可见。
平日里省吃俭用,
过年时挥霍无度。
七天春节假期,
不惜花掉半年工资,
归根究底,就是怕“面子”上过不去。
给压岁钱真正的目的,
传统红包这一仪式感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
反而是压岁钱的多少,
既可能引发大人的经济压力,
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攀比渠道。
这,
究竟是春节还是春劫呢?
资料来源:《维度》,挖财记账理财APP,《人民日报》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