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读设计>其它

富察吃火锅,甄嬛抱手炉,梅长苏穿裘衣,揭秘古人寒冬取暖哪家强?

发表于:

0

9052

标签: 古人取暖 暖炉 火锅 裘衣

天气越来越冷了,出门已经离不开厚实的棉袄和羽绒服,手里抱着热水袋,身上贴着暖宝宝,在家在公司在商场处处吹着暖气,再约上三两好友吃个火锅撸个串,蒸个桑拿做个SPA,瞧瞧,这现代人的冬天未免也过得太舒服了吧!

6291653.jpg

那么在古代呢?在没有空调暖气暖宝宝的寒冬腊月里,一直被我们称之为拥有强大智慧的古人,究竟是靠的什么来取暖?

古人的取暖方式多不胜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样样都能达到取暖的目的,还有一些奇葩的取暖手段更是闻所未闻。当然,在阶层地位、贫富悬殊的古代,富贵人家(包括皇室~)和普通百姓的取暖方式到底是有所差别的。

timg (1).jpg

《琅琊榜》梅长苏剧照

衣服就如人的第二层皮肤,到了冬天,古人极其看重衣服材质的保暖性。
佚名的《诗·秦风·终南》中提到:“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裘衣是古代达官贵族们的冬装,由兽皮加工而来,防风御寒的效果非常之好,大多使用狐、犬、羊、鹿、貂、兔等动物的皮毛做成,其中数狐裘(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和貂裘最为上等,鹿裘、羊裘次之,皆珍贵且难得,属于奢侈品。
也有用蚕丝絮填充制成丝绵衣的,需运用漂茧制絮的工艺技术,制作成本高昂,所以丝绵衣也向来都是富贵人家的专属。

4.jpg

《大盛魁》剧照

中下层的普通老百姓最为普遍的过冬衣物实是用葛质与麻质的蓬松絮状物填充制成的“缊袍”,保暖效果并不好。 宋朝以后,棉花传入中原,种植成本低廉,保暖效果又明显优于葛与麻,自此,棉衣成为老百姓主要的过冬装备之一。
除了棉衣,纸衣也是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都很流行的廉价冬装,唐代用麻纸,宋代用树皮纸,想要提升御寒效果,便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这种纸纤维强度高、质地坚韧、造价便宜,制成的纸衣也被称为“纸裘”。

未标题-2.jpg

《延禧攻略》富察皇后剧照

严冬取暖,怎能离得了一个“吃”字!食物是身体热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吃对了食物便可以提高身体的自发御寒力。《食珍录》、《食经》等古代膳食书籍中也明确记载了“冬膳”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红枣、山药、枸杞、糯米等五谷杂粮,都是冬季调理体质、御寒温补的好食材,而富贵人家则会开始进食羊肉、牛肉、狗肉、鹿肉等高热量的肉类。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的贾府冬季家宴上,便可看到“牛乳蒸羊羔”“烤鹿肉”等食物。时至今日,四川人都还流行着冬天喝羊肉汤呢!

5a1441701bc8e0df41000004_640.jpg

涮火锅也是古人的进食驱寒方式之一,不过,你或许不知道原来涮火锅最早是契丹那边的食俗。1984年,在一座辽墓中发现一幅契丹人围着三足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旁边还放着几盘肉。明清时期,火锅成了宫廷菜之一,鸡鸭鱼肉羊等各式火锅层出不穷。
古人还有一种奇葩的御寒配方就是:五石散+酒。据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载,“五石散”是一种毒药,大致由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以及赤石脂组成,是有钱人何宴带头吃开的。

201712140919392343.jpg

《军师联盟》何宴剧照

在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可以了解到,吃五石散非常麻烦,会先发热再发冷,而这种发冷比较独特,要和普通的发冷相反对待,需要衣少,冷食。但是大冬天的发冷再冷食自然会备受煎熬,因此有人想到了酒,冷饮却能热身,所以那个时期的古人,会通过五石散+饮酒的方式来御寒。

12586253_728775.jpg

《甄嬛传》甄嬛剧照

古人在“住”上面的取暖,主要体现在各式用具上,都是一些很接近现代化的取暖方式,集中展现了古人的聪慧,令人大开眼界。

t01d46166ec4a80d962.jpg

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讲的是卖炭老人冬日里衣着单薄、心忧炭贱的情景。我国是最早使用煤炭的国家。自春秋时期起,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
有钱人家常用燃烧持久的炭取暖, 甚至在唐代贵族阶层当中,还流行制作精巧的舶来品“瑞炭”。皇宫中会根据地位划分可享用的炭火量,据史书记载,皇太后可以用120斤,皇后可以用110斤,而嫔妃们只能用90斤。

87be11cbf073061ee3669a46987af079.jpg

普通百姓家里都备有火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东北地区一般还有火塘也叫火炕。火炕里面有孔道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来加温。不过穷人只能用灶灰取暖,或以稻草、秸秆、牛粪作为燃料。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2.jpg

《汉书·霍光传》记载:“(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这里的温室就是指有花椒墙或者火墙的宫殿。花椒捣碎和泥可以成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涂抹在墙上就相当于一道特殊保温层。而火墙就是“空心墙”,墙里边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点火后,火气会沿着墙壁提升屋内的温度,无明火无烟气,空气质量好还暖和。

6.jpg

当然,有钱人家总是不会用一种方式来单调的保暖,屋内还有披挂的锦绣、火齐屏风、大雁羽毛幔帐以及铺在地上的西域毛毯,都让古人住的相当温暖舒适。
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少有的高端技术人才。他在著作里面专门讲述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CgoOEVonOVOASVP8AABZhXG1BOU984.jpg

手炉和足炉是古人的另两项发明。手炉用于暖手,多为铜制,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足炉,又称“汤婆子”,出现于宋代,是一种铜质或瓷质的南瓜形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小口,热水从此处灌进,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起到“暖床”的效果。

36B1774889C3FFBED8742F7AD7896A89.jpg

《步步惊心》马尔泰若曦剧照

纷飞大雪,刺骨寒风,出行看似成为了古人的一大难题,但其实也不然。山野村户出行会带上一壶烈酒,随时喝上几口暖身;贫民士子,会穿上坚韧厚实的楮皮纸纸裘,以御严寒;而达官贵族们出行,有步辇,有裘衣斗篷,还有手炉,更是不会冻到自己了。
所以,古人在“行”这方面的取暖也没有半点的懈怠,而是灵活融合了衣、食、住等三方面五花八门的取暖方式,不求最暖,但求更暖。这般回首下,为了过一个暖冬,古人还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图片来源:网络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

文章由

夏天 编辑

查看他更多的文章

推荐课堂

您可能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