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9659
标签: 草编 工艺技术 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行镇
一根小小黄草,经过妙手编织,曾进过唐朝宫廷,还登上过上海世博会舞台,这个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的传统技艺,带着古风遗韵,伴着美丽的传说延续至今。
传说,在新泾塘畔有一位聪慧、美丽的姑娘,她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她即将出嫁的时候,发现自己连做一双新鞋的钱都没有,不禁心里有些难过。
有一天,她到村头河边放牛割草,想起即将出嫁的自己没有新的鞋子,默默的留下了眼泪。陪在她身边的老牛忽然用舌头舔了一下她的脚,姑娘低下头一看,脚边多了一把黄草,是老牛衔来的黄草。
姑娘美丽的大眼睛一转,便用这黄草编织出了一双黄灿灿的草鞋,穿着自己编织的鞋子,嫁到了婆家。
村里人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全村的姑娘都开始学着编织草鞋了。
不知是不是“草编仙子”引领起黄草编织的潮流,徐行草编一直不断发展。
人们起初只是编织拖鞋(俗称蒲鞋,又称凉鞋),随着工艺技术的成熟,开始设计编织提包,拎包、果盆、草篮、杯套等日用品。
用黄草编出的工艺品不仅纹理清晰,细密匀称,色彩丰富,充满乡土气息,而且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堪称嘉定工艺美术制品一绝。
嘉定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徐行草编,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和鲜明的地域性。
其实早在唐代,江南官员进京都会携带几件精美的徐行草编作贡品。
随着东西方草编文化开始交流和发展,黄草织品转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从此,徐行黄草织品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1953年,由李月琴设计并编织的和平鸽图案拖鞋在德国举办的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艺术奖章。2008年徐行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徐行草编工艺也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显而易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徐行草编文化一直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新技术、新环境的冲击下徐行草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至今对民间手工艺术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民间手工艺人无章可循。
再加上有的领导和开发商并不爱护民间手工,很多大师级别的珍品都被陆续卖掉了。
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看好这一行业,不肯虚心学习,所以这些民间手工艺术也就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草编仙子”似乎也在担心自己现带领的潮流能否继续,如今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传承受到冲击,大片黄草正在消失,致使徐行草编的原材料更加匮乏,并且黄草难于长期收藏保管,传承作品量较少。
徐行草编制作过程是纯手工业,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低,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原来的编织手大都已转业,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已凤毛麟角。
为了保护徐行草编,徐行镇成立了徐行黄草编织合作社,开设黄草编织劳技课,编写草编教材,举办大型草编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借此来保护徐行草编。
我们身边不仅仅只有这一种文化受到了威胁,还有很多种文化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再不对其给予关注,多年之后,我们终将怀念这即将消失的美好。
受欢迎的商品
分享到